一輛輛剛從整車廠下線的國產品牌新能源車,魚貫駛向停靠在碼頭的運輸船,銷往全球各地。在上海海通國際汽車碼頭,乘風破浪的汽車運輸船也將漸漸擁有“中國姓名”,“國輪國造、國車國運”正變成現實。
(相關資料圖)
3年前,在汽車運輸船市場,中國船企的訂單寥寥無幾;而今天,這個數字正迅速攀升,僅上海設計的汽車運輸船就已達100多艘,占據全球市場近70%。中國研發、中國設計、中國制造,而且從造船強國日韓的船東手中攬獲訂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答案就藏在位于浦東張江的中國船舶集團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一路跟跑從不放棄
在全球航運市場,汽車運輸船PCTC是一種相對小眾的專用船型,且汽車運輸市場具有高度壟斷的特點,絕大部分運力掌握在國外少數大船東手上。
“我們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布局汽車運輸船的研發設計,但國內沒有任何建造、設計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當時,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車企出口市場火爆,運輸船的設計標準都是日本企業制定的。”上船院經營管理部主任徐一平介紹說。從那時起,上船院就開始組建團隊,一路跟跑,做技術儲備與跟蹤,自主研發設計了國內第一條汽車運輸船5000車PCTC,初步建立起技術標準和人才隊伍。但隨后船市急轉直下,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船企的PCTC訂單數量少之又少。
市場沉寂,團隊卻沒有沉寂,而是苦練內功,打磨技術。“我們在民船領域的設計體系完整,覆蓋了市面上幾乎所有的船型。對一些細分船型領域,市場無論好壞,我們都要花力氣去耕耘和培育。只有我們的儲備做足了,才能對市場上出現的新需求快速響應,第一時間拿出技術方案,更好地為船廠和船東服務,在此期間我們還研發設計了一系列的汽車運輸船,如2200車、3600車、6700車等。”
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從跟跑到并跑,上船院等來關鍵一仗。2017年,上船院研發設計了全球首型7500車雙燃料動力PCTC,助力中國船廠實現了訂單突破。上船院船型首席專家張卓說:“我們的方案在跟日本設計PK后勝出。這條船在2020年交付成功后,獲得了2021年Shippax深海滾裝船最佳環境獎,這個獎項是全球渡輪、客滾船和郵輪行業最具權威和聲望的大獎,被譽為行業界的奧斯卡。隨后就引來了日本船東,歐美船東也陸續跟進。我們對這種高附加值船品的設計能力,開始受到國際關注。”
多年積累一朝綻放
7500車雙燃料動力PCTC的研發成功,打響了“上海船舶設計”的名號。張卓回憶說:“我們對PCTC的設計又作了一輪全面優化升級。與日本知名船東NYK溝通時,對方留意到圖紙上一個小方塊,其實那是我們為船舶到岸后預留的一個類似電源插頭的小設計,對方很驚訝我們能提前想得這么細致,這種細節讓他們印象深刻,最終促成了4條LNG動力7000車位汽車運輸船訂單落地。從造船強國日本的船東手中攬獲訂單,這是中國船舶工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突破。”
等風來、乘風起。隨著國產品牌汽車出海崛起,汽車運輸船市場呈現“一船難求”的火爆局面,造船業迎來新一輪更新換代超級周期。“我們身處造船工業由日韓往中國轉移的產業大勢中,也得益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加速建設、中國船舶集團總部搬遷至上海后重在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船舶設計訂單開始爆發式增長。尤其是PCTC船型,高居全球第一。”
以設計為引領,PCTC的建造訂單也陸續被中國船企斬獲。過去三年,90%的汽車運輸船新船訂單量在中國。去年下半年,韓國H-Line海運公司向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有限公司追加3艘由上船院研發設計的8600車位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訂單。
負責詳細設計的船舶設計二部項目經理劉紅平介紹:“該船東是首次在中國國內建造此類船型,對規格書提出了很多具體意見。我們的設計師與船廠技術人員通宵達旦整理修改規格書,一條一條回應船東意見。設計師不斷優化方案,一個取消水密門的設計,為船廠節省上百萬元的成本。在這次項目中,韓國船東完全認可了中國船舶設計的實力。”
布局未來謀“綠”求“智”
除了汽車運輸船,上船院做強自主品牌,在“海豚DOLPHIN”散貨船、“海獅SEALION”集裝箱船、“海鯨WHALE”液貨船三大主力船型和客滾船、半潛船、多用途船、氣體船、救助船等設計領域都屢獲佳績,深受國內外船東的青睞。
在上船院,設計師正在經歷從二維結構圖到三維數字孿生體的蝶變。“從方案設計、詳細設計到生產設計,模型數據和信息傳遞都是暢通無阻的,我們采用了統一數字模型的三維一體化設計,能實現多專業、跨階段協同。設計師利用3D可視化展示技術,進入船體三維模型內部,實現沉浸式設計和初步虛擬建造,科學評估人在船上的活動是否舒適、建造維修是否方便,還能模擬故障,全面驗證設計思路。”船型首席專家張卓介紹說,上船院積極布局“綠色、智能”的研發方向,通過強化基礎研究,探索清潔能源技術及應用,推進智能船舶方案及全過程綠色設計,為全球造船和航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越來越多的中國智慧。
作為中國智能船舶聯盟的牽頭單位,上船院從船型、系統、數據服務三個方面,向業界提供智能船舶整體解決方案,其自主研發的智能能效管理系統能為客戶提供船舶能效信息的實時監控和評估。經過大量實船驗證,該系統可以為船舶創造約2%至6%的節能空間。
在上船院的主體大樓旁,中國首家集人工智能與船海產業跨界融合的“AI+海洋科創中心”也已掛牌啟動,關于智能船舶、智慧海洋的新創意、新技術、新生態將在這里孕育而生。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