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4條不可拓寬的風貌保護道路中,中山東一路是極為特殊的存在。上海最早的電報公司、上海第一條公用電話線、上海第一座自來水塔、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都源于此,在中山東一路,我們能聽見文明發展的腳步聲。
中山東一路一覽
?見證多個“上海第一”
(資料圖片)
?百年建筑群坐落
?歷史與潮流交匯
中山東一路地處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至外灘燈塔,位于上海老城廂以北,屬舊城廂以外。中山東一路,全長1118米,貫穿9條馬路:南蘇州河路、北京東路、滇池路、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延安東路。
主要建筑一覽
亞細亞大樓
(中山東一路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亞細亞大樓建成于1916年,高8層(初建時為7層,1939年加蓋1層),由麥邊洋行出資興建,英商馬海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建造。1917年,大樓被亞細亞火油公司購得。新中國成立之后,大樓由華東石油公司接管。
大樓采用的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建筑物的平面呈現為“回”字形,這使得大樓猶如井壁,每層樓面的外側四面都是辦公室,內側則是寬敞的走廊,安有2米高的鋼窗用于采光、通風,使得空氣對流暢通,光線充足明亮。
在姿態萬千的上海外灘建筑群當中,亞細亞大樓并不是體量最大或最高的,也不是造價最昂貴或裝飾最精美的,但其以方正沉穩、華貴典雅的獨特氣質成為建筑群內的一道獨特風景,因其門牌是外灘1號,又地處中山東路一路與延安東路轉角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外灘建筑群最南端的起點,“外灘一號樓”的名聲由此而來。
東風飯店
(中山東一路2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風飯店(原上海總會,現為外灘華爾道夫酒店)位于中山東一路2號,總用地面積2324㎡,總建筑面積9412.7㎡,是一幢檐口高度23.7m,地上6層的鋼梁柱及磚混結構建筑,英式新古典主義,是現存外灘建筑群中唯一一棟總會建筑。1910年建成后以優美雅致的空間與造型引人注目,為多功能高端公共活動俱樂部建筑,是上海最早的俱樂部建筑之一,有著遠東最大的長酒吧臺。
有利大樓
(中山東一路3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利大樓占地面積2241㎡,建筑面積13760㎡,高6層,入口處7層。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裕昌泰營造廠施工建造。由于此地塊呈梯形,南北窄東西寬。朝東只30余米,朝北約有70米。在通常的建筑設計中,一般把長的一面作為主立面。但鑒于建筑所處外灘地段的重要意義,這幢建筑的東面和北面都成了建筑的主立面。
有利大樓是外灘面江建筑中第一幢采用鋼框架結構的建筑,鋼框是向德國著名的克虜伯工廠定制,其建筑理念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周邊其他建筑的設計風格與建造技術。大樓在總體設計上較多采用新古典主義與近現代主義相結合的折衷主義手法,三段式立面,配以巴洛克式裝飾。
輪船招商局舊址
(中山東一路9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東一路9號是一幢具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后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外廊式建筑,也是外灘灰色基調風景線中僅有的兩棟紅磚樓房之一。
輪船招商局舊址面向外灘的主立面為三段式古典主義構圖,呈典型的橫三段、豎三段造型;二三層柱廊分別采用了較地道的塔什干及柯林斯柱式;門窗多用拱券,磚工精細;大樓內部樓梯欄桿木扶手有精美券柱式雕花。在外灘風景線中,具有獨特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浦發銀行大樓
(中山東一路12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原名匯豐銀行大樓,座西朝東布置。大樓1921年動工,1923年6月竣工,用地面積9338m2,建筑面積23415m2,地下一層,地上主體建筑為五層(不包括夾層),中間局部為七層,整棟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建成時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筑”。
大樓外觀為嚴謹的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用料主次分明,在沿街主要立面外墻均采用花崗石和精致的銅門窗,在次要立面則采用水刷石飾面和鋼門窗。建筑造型采用縱橫三段處理,以正門和圓頂連成的縱橫線形成兩邊對稱,從視覺上構成四平八穩之感。基座采用粗獷的大塊花崗石墻面及拱門,中部采用貫通二、三、四層的科林斯大柱廊支撐,增強建筑整體的立體感。檐部比例得體,頂部突出穹窿,高低起伏,層次分明。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與改革開放的進行,浦東發展銀行取代了匯豐銀行,繼續為上海的發展提供幫助,也許正是這建筑所帶來的寓意,使其抵擋住了時間的潮流,繼續見證著上海的發展。
這是一條極具標識度的馬路,天然連著城市的鄉情、歷史。關于中山東一路,人們會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留下不同的記憶,幾乎沒有新老上海人會說自己對外灘毫不熟悉、毫無感覺,游客們也都認為,要來到這條路上,對著這片歷史建筑群拍張照,才算來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