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融合創意雜技 廣西探索文化出海新形式

中新網南寧8月19日電 題:壯族文化融合創意雜技 廣西探索文化出海新形式


(資料圖)

作者 韋佳秀

將禾苗插入“水田”、用竹子搭建“屋舍”......隨著悠揚的音樂變得激蕩,“農人們”在兩條直立的竹竿間翻騰、跳躍,完成一連串高難度空中動作。近日,在位于廣西南寧市的廣西雜技劇場,即將赴馬來西亞表演的創意雜技秀《百越稻盛》正在緊張排練中。

演員帶妝排演創意雜技秀《百越稻盛》(資料圖)。俞靖 攝

據介紹,《百越稻盛》原名《我們從“那”來》,由廣西雜技團創作排演,是廣西文化產業集團與東盟國家,以市場化方式開展商業化演出的首推劇目。該劇目將于9月中旬,在馬來西亞“又見馬六甲劇場”,開展為期一個多月的駐場演出。

《百越稻盛》劇目總導演李釩介紹,該劇目以廣西壯族農耕文化為主題,以春、夏、秋、冬四季時節變換為主線,勾勒出壯族民眾幸福耕作、創造美好生活的場景,并融入壯族“那”文化的歌、舞、樂器、非遺等藝術特色,加入山歌、銅鼓、繡球等廣西特色文化符號。

李釩稱,《百越稻盛》之所以會被馬來西亞合作方選中,其一在于農業是很多東南亞國家的重要產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稻作文化上有共通之處。其二在于劇目融合了雜技表演形式,“高難度的雜技動作抓人眼球,同時我們選取具有藝術隱喻性的動作和場景,觀眾看得懂,能產生共鳴,就會喜歡這場表演。”他說。

演出隊伍中,年僅12歲的李麗麗飾演的是一只毛毛蟲。她告訴記者,這一次出國演出是她的海外首秀。“得知要出國表演的時候很興奮,毛毛蟲代表著春天和希望,希望我的表演能讓海外的小朋友們喜歡。”她說。

演員正在排演創意雜技秀《百越稻盛》(資料圖)。俞靖 攝

楊晴萌在《百越稻盛》中飾演一只鳳凰。“鳳凰為人們帶來水,帶來希望,寓意著吉祥。希望我的表演能讓海外觀眾了解壯族文化,喜歡上廣西,也歡迎他們到廣西來玩。”她說。

廣西文化產業集團副總經理盧瑞翔告訴記者,為了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百越稻盛》在內容設計上增加了劇目的互動參與性。節目中,演員將走進觀眾席,送出繡球、香包與觀眾互動。謝幕時加入了馬來西亞民歌,邀請現場觀眾上臺一同歡歌起舞。“我們希望通過臺上臺下的互動,拉近與馬來西亞觀眾的距離。”他說。

據了解,多年來,由廣西雜技團創作排演并成功出海的劇目不在少數。廣西雜技團成立于1952年,是廣西最大的雜技藝術專業創作表演團隊。其至今對外演出的國家和地區達60多個,是廣西對外演出最多、影響力最廣泛的文藝劇團。

2018年,由廣西雜技團創作排演的大型壯族魔幻雜技劇《百鳥衣》赴新加坡演出。《百鳥衣》的創作來源是壯族的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講述壯族人古卡要絕壁攀巖,將蘊藏壯家幸福密碼的紋飾描繪到花山上,以此來啟示后人。

除了雜技,《百鳥衣》還結合了變臉和魔術,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藝術體驗。此外,《百鳥衣》核心節目《蹬鼓》還曾榮獲2016俄羅斯“偶像”國際馬戲節銀獎。

廣西雜技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該團會嘗試將更多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進行跨界融合創新,向海內外展示壯美廣西的文化之美,技藝之美,藝術之美。(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