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當地時間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開始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此前,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公布了核污染水的詳細計劃,在最近的17天內,計劃排放7800噸,今年預計排放4次,共計3.12萬噸,至少需要持續排放30年。畫面顯示,在核污水進入大海后,海水呈現出了涇渭分明的兩種顏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11年3月11日,一場海嘯引發地震,導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為了冷卻核反應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持續注水為反應堆降溫。降溫的問題解決了,與堆芯的接觸,形成了大量核污染水,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十多年以來,日本政府一直試圖證明,經過處理后的核污染水,已經沒有問題,為此還拉上了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背書。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福島核污染水經過濾并稀釋后排放入海。
圍繞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計劃,國際社會展開了多輪斗爭。中國、俄羅斯曾經要求日本政府改變方案,主張將核污染水變成水蒸氣,然后再排入大氣,這比直接排入大海,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要小得多。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肯·布塞勒認為,經過ALPS(高級液體處理系統)的處理后,福島的核污染水可以用混凝土固化存放,或者改用防震儲水罐繼續儲存,以降低發生意外的風險。相比排海,這些方式的有害影響相對更小。
對于上述中肯的建議,日本政府拒不采納。在揮戈看來,既然日本政府認為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沒有必要排入大海,日本可以自己留著用,甚至排放在日本的江河、湖泊里。如果是不安全的,就不應該排入大海,禍害全人類。直接排放大海的做法,日本人無論如何狡辯,都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必須為此承擔歷史責任。
針對日本政府的一意孤行,中方的反擊說到做到。24日,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除此之外,海關總署將持續開展對日本食品放射性污染風險的評估,對從日本進口食品采取了強化監管措施。實際上,自從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我國已經對日本進口食品出臺較為嚴格的檢測標準,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工作,已納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范疇。
針對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行為,美國拜登政府表面上采取了裝聾作啞、甚至是默許的做法,一直沒有明確反對日本排放核污水,實際上呢,就在排放的前一天,也就是8月23日,美軍一架WC-135R核偵察機,已經抵達琉球群島的嘉手納美軍基地。通過機載的精密儀器,WC-135R可以對波動微弱的環境變化進行探測和分析。在核污染面前,美國人也開始不淡定了。
其實,美軍核偵察機的出動,僅僅是開始,岸田文雄政府又收到一個壞消息。8月23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應約與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舉行視頻會談。在緊要關頭,美方還是找到了中方。在揮戈看來,日本排放核污水,其中的放射性物質必然會影響全球氣候,對全球農業、生態平衡等造成嚴重危害,中美雙方的這次會談,必然會涉及相關話題。兩位特使商定,將繼續保持密切溝通。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是當前全球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從日本政府的錯誤做法中全身而退。德國專家指正,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區域,3年后美國和加拿大將遭到核污染影響,10年后蔓延到全球海域,對人類社會和海洋生態環境健康的潛在威脅難以估量。
日本政府直接將自家的風險轉嫁給全世界,將傷痛延續給人類的子孫后代,已經成為生態環境破壞者和全球海洋污染者,嚴重侵犯了各國人民健康權、發展權和環境權,違背自身道義責任和國際法義務。中方敦促日方立即懸崖勒馬、痛改前非,否則的話,日本必將成為國際社會的害群之馬,長期受到國際社會譴責與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