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寶可夢系列迎來了線下盛事橫濱世錦賽。這也是寶可夢世錦賽首次在日本舉辦,地點還是著名前制作人增田順一的出生地。8月8日先行上線的直面會視頻公布了裹蜜蟲、鋁鋼橋龍、猛雷鼓、鐵頭殼這4種寶可夢,13日世錦賽閉幕式的宣傳片補充介紹了猛雷鼓與鐵頭殼的屬性以及專用招式,22日公布了全新寶可夢斯魔茶。這5種寶可夢在命名上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地方?通常來說命名類專欄不會著重解讀設計環節,重點是寶可夢命名用到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但是重要概念的解釋和辨析、基于語言差異的認知問題以及具體事物的名物考釋問題仍有大書特書的必要。相較以往的專欄,本文篇幅較長。在此提前對有興趣通讀全文的網友表示感謝。
裹蜜龍是啃果蟲的進化型,將在碧之假面篇登場。最近半個月我好像一直在圍繞啃果蟲一家樹立反面典型。起因是7月末開了一個玩笑,說啃果蟲一家也可以無中生有變成中國元素寶可夢:因為蘋果原產中國,龍又是最廣為人知的中國元素之一,什么 wyrm?和 worm 準會被說成牽強附會。結果說完沒幾天真有人和百科叫板,說 worm 和 wyrm 以及龍屬性的關聯是牽強附會,因為日文名沒明確寫出「ワーム」,所以啃果蟲一家的龍屬性和其他蛇形龍屬性寶可夢一樣體現了“東方文化”。秉承著誰添加誰負責的道理,我覺得我有理由擊蒙、發聵。因此這一次我準備借裹蜜蟲問世解讀啃果蟲全家的命名來源。實際上啃果蟲一家極具創意和趣味,命名方式也是重要環節。這一家族可謂寶可夢系列中圖文雙關語的集大成者,在不同語言中都各有側重。“蘋果居”里真能做道場。
啃果蟲的日文名體現了果實、啃咬和蟲三個要素,而且諧音“果實中”。中文名也體現了前三個要素,英語名 Applin 明顯也是從“果實中”發揮而來,法語名提到了蠕蟲和青蘋果色,德語名則是啃食和蘋果。啃果蟲一家在設計上的潛臺詞是蠕蟲與龍的關聯,這屬于日耳曼語族特有的現象。一般規律是原始日耳曼語泛指蟲、蛇的 *wurmiz?在中世紀發展出了龍、飛龍的含義,到了近現代又返璞歸真單指蠕蟲。德國和北歐民間故事中也有蛇形的“林德蟲”(德語:Lindwurm),近現代德語紋章學和詩歌仍會用 Wurm 指代西方龍。英語中也有?wyrm 到 worm 的流變。古英語的?wyrm 意思是巨蛇、龍,《貝奧武夫》中與主人公同歸于盡的惡龍就被稱為 wyrm,這個詞也是現代英語 worm 的詞源。近代早期英語文獻也有用 worm 指代邪龍的用法。啃果蟲一家因此可以看成 wyrm 和 worm 的視覺雙關語,尤其這一家還是在以英國為原型的地區首次登場。
(相關資料圖)
最新公布的裹蜜龍是啃果蟲的進化型,但是進化方式暫不明確。裹蜜龍的命名也沿用了啃果蟲的格式。日文名中「かみつ」的另一個寫法「果蜜」指的是糖漿,現在一般用作「シロップ」的借字,也就是德語名用到的 Sirup(相當于英語的 syrup)。因此裹蜜龍的日語名也可以理解成“果蜜中”的文字游戲。中文名在字面翻譯的基礎上各取了“蘋裹龍”和“豐蜜龍”的第二個字,體現了跨世代進化的關聯。裹蜜龍的法語名可能更像蘋裹龍的命名方式,其中 ? pomme d'amour ? (字面意思是“愛之果”)和意大利語 pomodoro 一樣,一開始指的是番茄,可能訛傳自西班牙人對番茄最早的稱呼“摩爾人之果”。近現代英美的糖蘋果傳入法國后,這個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葡萄牙語對糖蘋果的稱呼 ma?? do amor 也是從法語借譯而來。
啃果蟲用道具“酸酸蘋果”可以進化成蘋裹龍,造型是與蘋果皮融為一體的雙翼飛龍,命名在絕大多數語言中都體現了蘋果和龍的組合,在英語版中轉而采用了“振翅”。值得一提的是,法語名中的 ? pomme d'api ? 是一種原產布列塔尼的小型蘋果,顏色多為紅黃或紅綠相間,托名于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記載的 mala appiana 伊特魯里亞蘋果品種。這種蘋果在1628年首次見于文獻記載,隨后很快被帶到美洲。英國英語稱之為 pink lady,也是美、澳等國 Pink Lady 或 Crispy Pink 等大型蘋果的先祖之一。法語中還有以此為名的童謠(可以類比LGPE簡體中文版中的“太陽當空照”)和奧芬巴赫喜歌劇。記得《劍/盾》發售之初一些法語論壇和推主的討論很熱烈。
啃果蟲用道具“酸酸蘋果”進化成的豐蜜龍在不同語言中的命名用到了多種烘焙糕點,比如蘋果撻、酥盒、翻面撻和蘋果派。中文名應該是用蜂蜜代指豐蜜龍體內的甜味物質。德語版用到的 Schlupf 在固定搭配覆蓋酥皮的蘋果派(~-kuchen)之外的本意為滑動和孵化、羽化,在古語中還有藏身的含義,現在只見于特定復合詞(如~-loch 和 ~-winkel)。這些義項都與豐蜜龍的造型和設定有關。
考慮到寶可夢系列的團隊構成和開發流程,日語、日語中的外來語以及取景地語言的視覺雙關語都可能體現在設計中,在最近幾個世代越來越明顯。除了啃果蟲一家外,熊和亞瑟王、管家和羊、麒麟和長頸鹿、木耳和水母都可以劃入這個類別。視覺雙關語在西方文化中由來已久,不止出現在畫謎和大眾文化中,最常見、最成體系的運用可以追溯到紋章學。英語紋章學術語稱之為 canting,羅曼語族多使用 parlant(e) 及其同源詞。比如姓氏帶有 -l(o)upe 的家族會在紋章中選擇狼的圖記,帶有 K/Corv- 的家族會選擇烏鴉。一些地點的紋章同樣會體現民間詞源中的人物和動植物形象,西班牙國徽上象征萊昂的獅子、象征格拉納達的石榴都有這種淵源。怎奈有人就是理解不了,或者不愿意理解,抬杠的角度倒是讓人大開眼界。也不知道惡詞“諧音梗”廣為傳播之前他們會怎樣描述和形容這種現象。更不知趣的人公開叫板之后還會擺出一副揭穿了“皇帝的新衣”的得意姿態,到底誰才是以天地為裈衣的愚夫、狂徒呢?當然,還有幾類無知無畏的人想必會說紋章學中的圖文游戲是西方人利用拉丁語自抬身價的產物,所以譜諜學和紋章學都不足為信,有關的輔助科學及其方法論都是假道學。真可謂井蛙語海、夏蟲語冰、蚍蜉撼樹的鮮活寫照。
新寶可夢“鋁鋼橋龍”是鋁鋼龍的進化型,在藍之圓盤篇登場,而且是新角色杜若的主力寶可夢。鋁鋼橋龍的命名也是在鋁鋼龍的基礎上體現了恐龍和橋的因素,相比命名而言還是造型更能引發話題。有人不喜歡非生物感明顯、以大型建筑和機械為造型的寶可夢,也有人一經公布就在積極尋找鋁鋼橋龍具體的原型,目前流傳出了倫敦塔橋、西葡邊境的瓜迪亞那河跨國大橋(西:Puente Internacional del Guadiana,葡:Ponte Internacional do Guadiana)以及里斯本4月25日大橋(葡:Ponte 25 de Abril)等說法,雖然有趣但是現在判斷為時過早。按照前作的慣例,說不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原型。
實際上橋對于寶可夢系列確實有重要意義。早在第五世代時期,增田順一接受《任天堂之夢》采訪時就稱“橋”是設計合眾地區(原型為紐約和新澤西)的重要環節,而且稱寶可夢游戲的聯系和連接與修橋有相通之處。當時開發團隊參考了世界各地的著名橋梁,最后選定了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東京彩虹大橋、愛丁堡福斯橋以及意大利的古橋(應該是指佛羅倫薩的老橋 Ponte Vecchio)作為具體參照。雖然合眾地區的橋在紐約和澤西的對應位置上都能找到參照物,但是游戲內的實際場景卻不完全以現實中對應位置上的橋為原型。這兩者本是并行的關系,而且是寶可夢系列常見的設計思路,不能用來以偏概全、相互否定。最近幾個世代中外玩家群體中“不是”、“不像”取景地的非建設性言論不絕于耳,甚至出現了地域色彩鮮明的陰謀論和自抬身價的蓄意曲解。也許重溫誕生秘話有助于消除成見、增進理解,畢竟寶可夢系列本應是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的橋梁。
8月8日PV公布的“猛雷鼓”是形似雷公的古代寶可夢。寶可夢系列中的水君、雷公和炎帝是得名于中國神祇、用漢字音讀音命名的瑞獸。這三只傳說的寶可夢按設定是由《金》版的封面寶可夢鳳王復活,因此在旁支迷宮系列合稱“鳳王衛隊”。先行登場的“波蕩水”就是悖謬水君,今后悖謬炎帝想必也會登場。實際上自波蕩水登場以來,“鳳王衛隊”的悖謬就是同人創作熱門題材,有很多同人畫師創作過長頸恐龍或翼龍造型的悖謬雷公,還有劍龍或者三角龍造型的悖謬炎帝。此前還流傳出過雷鳴蛛/云和熔巖豪豬的假情報。猛雷鼓的形象本身就極具話題性,其出現可謂繼續推動了這一熱潮。
相比造型引發的熱議,猛雷鼓的命名就比較簡單。日文名的「猛(たけ)る」源自文語,作為動詞可以指舉止粗暴或者如同起電般喚起強烈情感。雷鼓指的是雷神之鼓,也比喻雷聲,在造像藝術中常被塑造成雷神背后一圈小鼓,此前雷電云的尾巴就體現了雷鼓的視覺元素。在這里選用雷鼓主要是因為比喻義,同時和雷公的名字只有長短元音的區別。中譯名的“猛”沿用了漢字寫法。歐美語言一般取狂怒、肆虐之意,而雷電本身就經常用來比喻憤怒。此前中文名帶有“猛”的“猛惡菇”日文原名用的是「荒ぶる」,在歐美語言中除英語外也都用到了“憤怒”的含義。然而二者的命名格式在不同語言中略有差異。法語版使用了源自拉丁語 ira 和 furia 的同義詞,德語版則是日耳曼語族的 Wut 和拉丁語借詞 Furie 作為區分。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采用了相同詞匯的名詞和形容詞形式,中心語不同以示區分,直觀體現為詞序不同。例如意大利語版中猛雷鼓的名字是“像雷鳴般的憤怒”,猛惡菇的名字是“憤怒的菇”。
8月8日PV公布的“鐵頭殼”是形似勾帕路翁的未來寶可夢。勾帕路翁在《寶可夢 黑/白》首次登場,是傳說的寶可夢組合“圣劍士”的頭領,相當于三個火槍手中的阿多斯。今年春季在太晶團體戰先行登場的“鐵斑葉”是悖謬畢力吉翁,因此有理由推測悖謬代拉基翁也會在《紫》中登場。
鐵頭殼的日語原名是「テツノカシラ」,其中的「かしら」除了頭、頭領以外還可以指兩種事物,其一是能劇、歌舞伎假發和頭盔帽飾,比如赤頭、唐頭等,其二是刀劍的柄頭。鐵頭殼在使用招式時會伸長S型雙角揮動頭部,可能參考了雄性羚羊和鹿的打斗行為,如同鐵斑葉一樣體現仿生機械的特征,同時也符合拔刀揮舞的動作或者歌舞伎演員假發飛舞的舞臺形象,這些都與「かしら」的引申義相關。然而中譯名“鐵頭殼”頗讓人一言難盡,普通話中無論是口語化的頭殼(ké)還是動物解剖學用語頭殼(qiào)都只有頭的含義。此前有網友指出“鐵”和“剃”(理發之意)在閩南語中都讀作 thih,因此鐵頭殼的名字暗指發型和動物毛發的形狀,話雖如此這個文字游戲還是沒能傳達頭領、頭冠的含義。在歐美5種語言中,鐵頭殼的命名也是從「かしら」衍生而來,一般體現了頭和頭領的雙重含義。最后感謝B站網友在動態評論區集思廣益。
有趣的是鐵頭殼可能是第一只在本地化中用到滿語詞匯命名的寶可夢。韓語名中的「??」 gamtu 是官帽的名稱,有“?(gòng)頭”、“坎頭”等多種寫法。這個詞的用法大致相當于漢語的“烏紗帽”,具體所指有形似頭盔內襯的橢圓形帽和“山”字形紗帽等多種形制。韓語「??」被認為與滿語 kamtu 有關,后者在滿語的意思是頭盔內部的墊帽或氈帽。雖然韓語文獻中的「??」可以追溯到1392—1451年間成書的官修史書《高麗史》,但是不能排除女真語或滿—通古斯語系其他語言的可能性。
斯魔茶是22日的動畫短片的主要寶可夢,隨后的PV和官網資訊公開了游戲中的實機截圖。斯魔茶是類似來悲茶的全新寶可夢,在北上鄉首次登場。此前在橫濱世錦賽期間,寶可夢公司(TPC)曾經邀請外網知名游戲主播前往橫濱郊區的三溪園體驗茶道。三溪園得名于明治年間的儒商、茶人、收藏家原富太郎,號三溪。因此三溪園對于關東地方和東京的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屬于橫濱著名的文化地標。來自美國得州的主播 Austin John Plays 在官推分享了TPC贈予的抹茶器具禮盒,上面寫著莫名其妙(欲蓋彌彰?)的“8月22日啟封”。果然這天TPC公布了斯魔茶怪談動畫。
從命名來看,斯魔茶延續了幽靈屬性寶可夢用文字游戲取名的傳統。中文名中的“斯魔”也可以按聞言理解,意思是“這個魔鬼”,相當于在西幻題材中用拉丁語說出 hinc est diabolus ex thea(大誤)。有趣的是斯魔茶在歐美語言中的命名方式更像怖思壺,也就是來悲茶的進化型。有人推測這是一種故意的錯位,真相距離本文發布時間還有將近20天就會正式揭曉。
相比斯魔茶的命名,抹茶、茶器與付喪神的衍生話題更值得說道。說到付喪神,包括 Bulbapedia 編友在內的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世界各地民間故事中被附身的物件在日語中都可能被翻譯成“付喪神”,這里的“付喪神”更像是一般名詞,不足以視之為根植于日本本土、體現了“物哀”意識的妖怪類別。斯魔茶體現了和風主題,視之為付喪神并無爭議。然而諸如死神棺(迭失棺)、堅盾劍怪、賽富豪這類寶可夢有明確的文化指向,不應追溯到付喪神。這一點不會因為寶可夢系列源自日本、在IP運營和線下活動中仍然體現了日本本位意識而有所變化。22日有葡國寶學家不顧日語語境貿然問日語母語者什么是付喪神、什么是怨靈,結果自然是讓人錯愕。二者的側重點各不相同,怎能視為并行的分類標準強加辨析。說到這里不禁又想到最近幾年在中文百科的見聞。有人仿佛先天缺乏歸類匯總的思維方式,遑論不同的分類標準和模糊的邊界,竟也敢說名詞解釋是思想糟粕。更不用說有人自己深陷于某幾類標簽不能自拔,成天在小圈子里刷存在感、求關注和關照,竟也敢裝作反對“身份政治”,可謂畫金蟾不類反成蛙。這種人就算想要興風作浪,想必也只能掀起茶壺里的風暴。
茶器與付喪神的關系也很容易想到。斯魔茶的器物造型來自茶入和茶勺。日本的“茶入”一般指盛放抹茶的陶瓷制器皿,與之相對的木質漆工茶器稱為“棗”。茶入按產地可分為唐物(產自中國)和國燒,后者還可被冠以令制國名或窯名;按器型又可分為肩沖、茄子、文琳、大海、內海等,其結構名稱和形制區別如圖2-3所示。從造型來看斯魔茶附身的物件應該是肩沖茶入。日本的確有一件著名的茶入直接以付喪神為名,但是其造型并非肩沖。
日本有一件傳奇茶器叫“九十九發(fà)茄子”「九十九髪茄子(つくもかみなす)」,名字中的「つくもかみ」可以寫成“九十九發”或者“付喪神”。前者指的是九十九旬老人的毛發,最早見于《伊勢物語》中的和歌。兩種寫法都有年代久遠之意,在日本古典文學中產生了關聯。有觀點認為這件茶器是因為胎體上兩處上釉不均形成的圓形斑點而得名,寫成“九十九發”也有相較一百不盡完美之意,寫成“付喪神”則是指這兩處瑕疵像妖怪的雙眼。坊間還有說法稱室町時代的茶人僧侶珠光用九十九貫從足利將軍處買下茶器故而得名。這件茶器自室町時代以來曾被多位名人收藏,相傳戰國三杰都曾經手,但是也有說法認為真品毀于本能寺之變。現在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收藏的“九十九發茄子”號稱是德川家康在大坂城的廢墟中拾獲,命人用漆繼工藝修復。2013年的X光調查的確檢測出了漆繼痕跡。游戲《太閣立志傳5 DX》中也有同名道具,但是開發團隊采用了原件在本能寺燒失的說法。
最后不免又要提到一個讓人望而生厭的問題:斯魔茶與北上鄉有什么直接關聯?碧之假面篇的舞臺北上鄉可能主要在巖手、青森、秋田三縣取景,斯魔茶在這樣的地區首次登場。此前有人評論《劍/盾》擴展票時言之鑿鑿地說,英國本土武館遍地開花、利物浦有歐洲最大最古老的唐人街都不足以說明這些因素與馬恩島有關。如果按照這種無理取鬧式的地理界定,京抹茶、瀨戶燒以及唐物茶器仿佛都得靠邊站。那么東北地方與茶文化還有哪些關聯?
首先本州東北并非茶的不毛之地。通常來說日本產地緯度最高的商業化茶葉是新潟縣村上市的村上茶,其次是茨城縣大子町的奧久慈茶。村上市到大子町一線是茶葉作為經濟作物的北界,但是早在江戶時代時東北地方就實現了規模有限的本土生產。仙臺藩在北上川入海口附近的桃生郡(今宮城縣石卷市桃生町)和氣仙郡(今巖手縣陸前高田市和大船渡市)、久保田藩在檜山郡(今秋田縣能代市檜山町)成功培育出本地茶葉。其中檜山茶曾經是日本北限之茶,現在只剩下2戶。東北本地的茶葉主要供本地消費,偶爾作為土特產在產地出售。本州島茶樹栽培的最北界是青森縣黑石市,當地的法眼寺有現存的茶樹苗木。今后不知道會不會涌現出大聰明繼續言之鑿鑿地說“東北地方不是茶葉產地”,那可真是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另一方面東北地方也具備茶文化的發展條件。自中世以來日本海路交通便利,從中部和近畿的茶葉核心產區出發,商品可以從日本海側運往東北。秋田縣秋田市的土崎港就曾因海運貿易興盛,至今秋田市仍是東北第二大城市和本州日本海側第四大城市。作為消費品的茶葉(尤其是抹茶)得以通過貿易途徑輸入東北。東北土產茶葉主要用于煎茶,幾乎不用于制備抹茶,體現了明代茶文化新風尚對日本的影響。
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寺院和武士階層密切相關。東北地方自奧州藤原氏以來不乏地方豪強,近代的大名也積極扶持地方產業和文化。東北地方傳統工藝也能用于生產高品質茶器,以木工和漆器最具代表性。秋田縣有川連漆器與樺細工,青森縣有津輕涂,巖手縣有秀衡涂,以上均為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指定傳統工藝品。東北地方的陶瓷也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特色,秋田縣出產群青色海鼠釉陶瓷,青森縣有添加蘋果木灰的津輕燒,巖手縣以青綠色和乳白色陶瓷聞名。巖手縣縣治盛岡市附近舊南部藩(盛岡藩)地域的指定傳統工藝南部鐵器也能出產優質鐵瓶和茶釜,以厚重的黑漆和細密的紋路著稱。斯魔茶的進化型應該也會以茶具為造型,也許會體現東北地方的傳統工藝。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媒體合作 | 我要投稿 | 誠聘英才 | 意見反饋
聯系郵箱:396 029 142@qq.com
版權所有 基金播報
網站所登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為傳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