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震蕩下跌,滬綜指一周跌1.02%至2853.00點
2019-05-27 08:20:38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上周,A股震蕩下跌,滬綜指一周跌1.02%至2853.00點,深主板、中小、創三綜指周跌幅分別為2.43%、2.96%、2.16%。上述所有指數周線均“五連陰”,走勢明顯低迷。
我國部分極具實力的高科技公司的外部經營正面臨挑戰,使A股中的內資與外資大多趨于謹慎。由盤面看,拋盤其實并不太重,但承接盤顯得不足,所以股指表現暫時還比較疲弱。
上周稍早,A股中一些國產芯片、稀土、軟件等品種也因這個相同原因而一度大漲,但這類個股來勢太猛,有明顯的炒消息特征,一般難以持久,也不會對股指構成太大支撐。
相較于普通股民來說,機構更專業,他們對軟件與芯片的理解肯定遠高于多數股民,所以在進退分寸的把握能力方面會更高。
上周稍晚,有“汽車加水即可行駛”之類稀奇古怪的新聞,且消息還沖擊了能源價格及大批相關股票。我覺得投資者短炒一下就可以了,不宜忘乎所以,以免最終被相當專業的機構炒家晾在“山頂”。
個人覺得,雖然我國高科技產業急需取得跨越式發展,自主創新急需提速,但這需要長期踏踏實實的刻苦工作,浮躁與浮夸非但于事無補,本質上反而是一種嚴重的破壞行為,其客觀結果也只會阻礙我們的科技進步。因此,有關部門應正視這種破壞性,不可放任自流。
繼摩根士丹利將納入A股權重提升后,周末富時羅素也宣布納入1097只A股,將于6月21日盤后生效。據機構測算,這將在短期內帶來至少100億美元凈流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富時羅素納入個股的盤子相對均衡,不僅納入中、大盤,還納入小盤股、袖珍股。這條消息多半會對本周小市值個股構成些支撐,且對未來市場心態及市場長期格局的演化也會產生推動。
大盤短線雖然較弱,但考慮到已連跌5周,再考慮到外部環境空前嚴峻,故策略上已不宜過分做空,反而可有點逆向思維,即逢低承接一些籌碼。股票價格本質上取決于籌碼供求力量變化,當消息極度有利時,股價離相對高點也就不遠了。同理,當消息空前嚴峻時,股價離相對低點也不遠了。
本周股市可能更抗跌,但不一定就是最低點,因下檔有個缺口始終構成多頭心病,技術上回補一下才好。不過,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他們也許等不起,有可能進行左側交易,即提前布局。對于個人大戶或散戶來說,他們應更能等。
我覺得其實誰也不能完全看明白短期震蕩方向,策略上可能不得不“麻木”,不要總想著正巧抄底,“主動買套”也就聽著不爽,其實是一種比較實在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 A股震蕩下跌
推薦內容
- 怎樣選擇成長股?成長股的股票有哪些?
- 共享共創共贏:恩施神農架襄陽攜手簽約創客協議
- 大亞灣海事局聯合鹽田海事局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
- 【全球時快訊】華中地區最大載重噸原油船“長祥洲
- 西安班列再出發!西部陸海新通道持續助力企業出口
- 瓊州海峽2人騎水上自行車遇險被安全救起
- 世界觀點:滬蘇VTS覆蓋水域船舶 “一次性船位報
- 元培智庫正式更名為元培工匠專家谷
- 燕園人合集團董事長應邀實地考察魯中職業學院
- 全球熱頭條丨桓臺縣召開大整治大提升行動暨全域公
- 當前快訊:臥龍區應急管理局:全面開展2023年備汛
- 世界快看點丨黎黃陂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國家級旅游
- 開往春天的大巴——山東理工大學62名畢業生走進淄
- 【全球熱聞】武漢周末最高氣溫將超過20℃
- 焦點簡訊:對中國負責、對世界負責的現代化新路(
- 當前信息:開局之年“hui”藍圖丨未來農業什么樣
- 全球微頭條丨平凡英雄|我是人大代表
- 環球看熱訊:梁倩娟:加大農產品深加工 讓農產品
- 觀速訊丨年入賬100億、門店超8200家,瑞幸急赴下
- 焦點快播:雙休日天氣晴好,最高溫沖上20℃+
- 好戲連臺迎兩會!這里有個超10萬人看戲的“大劇場
- 天天快看:@太原人!婦女節即將來臨 我省景區專
- 天天熱文:宜賓南溪區發揮統戰資源優勢助力鄉村教
- 環球熱點!武漢樓市回暖?2月新房成交創17年新高
- 指紋支付額度有限制嗎?指紋支付有什么要注意的?
- 如何設置指紋支付?指紋支付到底安全不安全?
- 法獅龍“頂墻一體·才高級”隱形變頻浴霸全國發布
- 全球觀熱點: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一行蒞臨
- 快資訊丨臨沂市體育局黨員志愿者到臨沭縣開展愛心
- 簡訊:先“成人”再“成才” 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 天天視訊!“南粵21式”實在是高!哪招你最愛,快
- 世界快看:3月8日至9日,我省部分城市將達到重度
- 世界信息:武昌積玉橋街道:強化安全生產培訓,堅
- 全球快播:蔡甸區財政發放2億元應急資金 助企
- 地緣江夏之鄂州
- 霍尼韋爾供應商峰會暨武漢中德國際產業園專題推介
- 天天熱門:湖北省首批“定制化”服務分中心現身江
- 2023年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 教育人才、社會保
- 全球資訊:微視頻:2023年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
- 世界觀焦點: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