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走在水田中的木棧道上,欣賞著一望無垠的綠色稻田,徜徉在微風陣陣送來的稻花香中,不禁心曠神怡……這是近日德惠市岔路口鎮的鄉村景色。這幾年,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借助“稻田觀光”提升水稻的“附加值”,岔路口鎮探索出一條“復合增收”之路。靚麗宜居的村容村貌、通暢平整的鄉村路網、勢頭強勁的產業發展……長春的和美鄉村建設,既美了“面子”,又美了“里子”。鄉村是農民的生活家園。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成為我國廣大鄉村發展的新目標、新愿景。前不久閉幕的長春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實現新突破,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升和美鄉村品質魅力,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環境改造增顏值行走在長春市九臺區興隆街道前崗子村的興隆·飲馬河流域景區,紅色的百日菊、紫色的醉蝶花、黃色的小麗花絢麗綻放,形成了一片五彩繽紛的花海;花海邊清澈的飲馬河水緩緩流過,蝴蝶、蜜蜂在花叢中飛舞,芳香四溢的花海景觀扮美了鄉村,引來了游人。“景色好,才能發展好!每年4月栽花,7月份進入花期,花海景觀可以持續到10月,現在景區日客流量超過3000人次。”景區總經理王雪說:“圍繞花海觀光帶,我們精心打造了垂釣園、兒童游樂園、親水民宿體驗區、綠色果蔬采摘體驗區等配套設施,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目前,“一帶、兩園、三坊、四區”的飲馬河觀光旅游帶已粗具規模。“景區給村里帶來了難得的發展良機!咱們的景區既是觀光游覽的主題公園,又是多項產業融于一體的融合產業園和種植基地,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聯動發展。”前崗子村黨支部書記劉景田笑著舉了個例子:“就拿近200畝的育種基地來說,我們每年采收花籽3000多公斤,僅這項產業就能增收30萬元。為了確保育種質量,基地大面積培育,避免花卉交叉授粉,春季花籽供不應求。”在景區里務工、采摘花籽、開辦旅游配套設施、以土地入股參與經營……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共贏模式,綻放的花海催生出“美麗經濟”,不僅讓游客流連忘返,也給當地村民找到了致富門路。據了解,目前景區帶動了100多名村民務工就業,全年僅用于村民務工開支就達上百萬元。環境的改變,帶來了整個村子顏值的提升。在長春市雙陽區平湖街道黑魚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據了解,今年,黑魚村對8個自然屯進行了整體環境打造,新栽綠化樹木1300株、花卉30萬株,新建小廣場2個,以特色葡萄產業為依托,設立4個形象標識牌,提升村屯整體形象。長春市把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最大優勢、最大財富,拿出最大決心改善生態、保護環境、守護資源,打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推動鄉村面貌明顯改善,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樹影婆娑、鮮花盛開、綠水悠悠,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當下,省城長春的“公園式”鄉村美不勝收。
暢通路網助振興沿著長春市雙陽區土柳線鄉級公路緩緩前行,寬闊平坦的路面干凈整潔,兩側綠植郁郁蔥蔥……說起村子周邊路的變化,雙陽區太平鎮一面山村黨支部書記楊忠臣不禁感慨:“原來都是土路,晴天刮沙,雨天成泥,路面坑坑洼洼特別難走。如今路修好了,老百姓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近年來,長春市一直聚焦服務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聚力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全面協調發展,尤其今年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養護三年攻堅”以來,力爭實現路網、養護雙提質雙升級,以路富民、強農,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進而輻射帶動形成“一路一風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特色”的新場景。農村公路是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公益性、基礎性、先導性設施。城鄉融合,路網暢通是關鍵。新燒線公路是一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線路,起于新立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終點在農安縣燒鍋鎮,全長17.7公里,途經范家屯和大嶺兩個鄉鎮,串聯起公主嶺市東部旅游休閑度假、生態農業和汽車物流等重點產業項目,是公主嶺市東部縱貫南北的一條重要通道。公主嶺市通過一系列舉措,大力暢通路網,并不斷加強凈化、綠化、美化工程,精心打造公路特色“微景觀”,讓路與景完美融合,有力推動沿線鄉村旅游、生態農業、汽車物流等產業發展。“這條連接線通了,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周邊百余家水果、蔬菜種植戶都受益。”農安縣華家鎮邊崗村村民田野說,連接線暢通后,周邊多個村屯的外聯路將全部貫通。“原來得往外送水果和蔬菜,現在貨車直接進村,果蔬第一時間被運出,我們自然增收不少。”據了解,今年長春市以鄉村公路建設為突破口,著力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計劃新改建農村公路3881公里,改造危橋47座,安防工程690公里。截至7月25日,完成設計批復3790公里,完成施工招標3738公里,開工3502公里。
產業發展添動能在田里種植彩稻,繪制一幅幅美麗的“稻田畫”;在稻田邊種植鮮花、修建棧道,精心打造景觀小品;建起村史館和稻米產業展覽館,通過逐步完善耕種體驗、民俗文化、稻米產業、特色餐飲等功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觀光農業新業態……坐落在飲馬河西岸的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素有“稻村”的美譽。近年來,以稻為媒,結合農田建設、鄉村旅游、休閑采摘,發展勢頭強勁。2022年,紅光村全年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旅游業已成為全村的一項強村富民產業。同樣,素有“中國梅花鹿第一鄉”美譽的長春市雙陽區,近年來,充分放大梅花鹿產業優勢,注重產業融合、文化融入,深入挖掘梅花鹿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將梅花鹿產業與旅游、會展等深度融合,為梅花鹿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預計,到2023年年末,雙陽區梅花鹿將發展到37萬只,鹿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85億元;到2026年,梅花鹿存欄量力爭突破50萬只,梅花鹿產品市場份額占全國30%以上。農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就有了底氣。“我們這里占地15公頃,總投資1億元,采用舍飼和舍外自由運動相結合的養殖模式,今年計劃存欄肉牛3000頭。”農安縣巴吉壘鎮新兆牧業養殖基地負責人說。農安縣圍繞肉牛繁育、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和秸稈飼料化、糞污資源化等制訂了“13321”肉牛全產業鏈發展規劃,即:1個優質種源核心基地,養殖、屠宰、加工3個園區,科創、交易和信息3個中心,秸稈飼料化和糞污資源化“兩化”利用,打造1個知名農安肉牛品牌。據了解,在農安縣每千人中就有21人在養牛,養殖戶超2.6萬戶。目前,依托城開農投、認養一頭牛、賽升藥業“三大龍頭”拉動效應,憑借合隆鎮三合牧業、“沈陽牛聯”集團、勇豐牧業和楊樹林鄉佳旺牧業、華家鎮中耕農牧項目“五駕牛車”示范引領,農安肉牛養殖業按下“快進鍵”。創新、破題,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長春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村產業發展,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重要著力點,一村一品、一鎮一品,做出特色,做大規模,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未來,長春市將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競爭力,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全力做好提升和美鄉村品質魅力這篇大文章。
來源:吉林日報
編輯:劉素娜
責編:陳思秀
校對:王更月
監制:謝曉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