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就是七夕了,如今很多人都將七夕與愛情畫上等號,而在過去,愛情只是七夕的文化內涵之一。老鹽城人在七夕期間會有乞巧、賽巧、拜干娘、看巧云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些老習俗有什么寓意?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8月21日上午,鹽城市鹽都區圖書館承辦的七夕節主題系列讀書活動舉行,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當地的民俗專家。
△ 活動現場
(資料圖片)
過去七夕活動豐富多彩
“七夕為七月初七,故稱重七,又稱乞巧節。相傳,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因此,多年來很多人一直熱衷于將這天定為談婚論嫁的良辰吉日。”鹽城民俗學者、鹽都區圖書館研究館員王登佐說,七夕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和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并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
老鹽城人過去是怎么過七夕的呢?舊時每逢七夕,老鹽城都有乞巧的民間習俗。所謂乞巧,就是向天上的織女乞求智巧。夜幕降臨時,女兒家便關上院門,在院內桌子上擺上瓜果,又叫巧果,再擺上一盆清水,從水中觀看喜鵲搭橋。一邊看,一邊擺上自己做的繡花鞋、繡花巾等針線活,請織女看自己的手藝如何。在朦朧的月光下,用彩線穿過七個針孔,誰能一下子穿過,那就有幸被織女看中,乞到“巧”了,將來準能當個巧媳婦。
還有一種乞巧活動是集體賽巧。七夕夜晚,全村的女孩都集中在一起,由一名有聲望的老奶奶主持,進行對月穿針比賽,取得第一名的稱為“巧姐”。據說,在民間,向織女乞求靈巧,可以提高技藝。因此,鹽城有的地方又把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或“姑娘節”。這一天,婦女兒童都要穿新衣服。當天,如生女孩,取名某巧、巧云等。
“鹽城有些地方還有七夕拜干娘的習俗,相傳孩子拜了嘴巧、手巧、心巧的‘干娘’,就會聰明伶俐。”王登佐說,過去,鹽城還有一項活動叫作“看巧云”。據說,七月初七傍晚,天空彩云奇特,變化無窮。少女們仰望天空觀賞,隨意指點,奇妙無比,都能說出個道道來,甚至還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狀預測到未來命運。
愛情只是七夕的文化內涵之一
美麗的傳說深入人心,各種舊俗只不過是人們內心美好的愿景。王登佐認為,科學的發展以及實踐早就告訴人們,“巧”是“乞”不來的,只有通過勤學苦練,才能熟能生巧,這個沒有捷徑可走,唯有實干。
在王登佐看來,近年來一些商家炒作的七夕是“中國情人節”并不嚴謹。因為中國的七夕節是弘揚忠貞不渝的愛情,與西方的情人節有著本質的區別。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這并不意味著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就非得將“七夕節”改成“情人節”“愛情節”或“夫妻節”,畢竟愛情只是七夕的文化內涵之一,不是全部。
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國家對法定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將端午、清明、除夕等傳統節日列入法定節假日,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展示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王登佐表示。
“年輕人既要學習外來文化,更應堅守和發揚傳統文化,深藏在骨子里的東西不能淡化,時代再發展也得留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王登佐說,讓傳統節日煥發生機,還需要在內涵上多下功夫,在保留傳統文化要素的同時,使之適應新時代,讓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機。
通訊員?王璇一 現代快報+記者?姜振軍
(通訊員供圖 校對 周露)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9 92583 5@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股票周刊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