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影視板塊的上一個春天,已經十分遙遠了。2020年疫情對流動性的限制,直接導致院線電影停擺,而放開后的恢復也顯得疲軟而漫長。投資者們懷念著2016年影視高峰的“黃金時代”。
時間進入2023年,春節檔期間《流浪地球2》和《滿江紅》以40億票房拔高了觀眾對今年電影市場的期待。度過較為平庸的5個月后,《消失的她》《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封神》接連橫空出世,層層刷新了影視板塊的成績。
(資料圖)
展望暑期檔,繼《信條》之后,諾蘭新作《奧本海默》即將定檔,《碟中諜7》《巨齒鯊》等進口大片也蓄勢待發。這無疑延長了市場對影視板塊的樂觀情緒。
那么,影視板塊的復蘇終于要來了嗎?又有哪些因素助推了這波回暖?爆火的AI技術如何賦能影視?我們又該怎樣把握影視板塊的投資主線呢?
01 影視復蘇進展如何?
根據國家電影局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的電影票房已達262.71億的規模,同比增加52.91%,已恢復到了 19 年同期的84%。就五、六月份而言,票房水平基本上已與 19 年的同期持平。
從影片數量的角度來看,上半年上映的影片數量有 230 多部,僅次于 2019 年的 的水平。其中,國產片的數量高達 183 部,同時進口片的引進節奏也在進一步的加快,數量大概為 50 部。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暑期檔影片的定檔數量已經超過了 110 部,對比此前三年的數據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時累計票房數據也已突破了70億。目前來看,今年暑期檔的總體票房很有可能突破150億的門檻,甚至有望沖擊2019年178億的歷史高位。預計全年票房將超過500億,恢復到2019年的八到九成的水平。
從影視板塊的指數走勢來看,從去年年底的谷底開始一路爬升,春節檔期間增勢迅猛,此后增速雖有放緩,但進入暑期檔后就一路長虹,到目前已達高位,遠優于去年同期的表現。
圖:影視板塊周K線圖
資料來源:Wind
整體上看,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內容質量都反映了中國電影市場向精品化、頭部化發展的重大轉變。
那么,快速復蘇的影視板塊背后,有哪些利好因素在發揮作用呢?
02 政策和供需,雙手發力
首先,影視的復蘇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
今年5月,財政部和國家電影局聯合發布了“暫免征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的公告。據了解,影院方每年需向專項資金繳納票房總額的5%,主要用于加強整個電影行業的宏觀調控、扶持國產優秀電影的發行和放映,以及影院基礎設施和票務系統的維護和改善。
專項資金的暫免征收,變相地增加了影院方的經營收入,緩解了運營壓力。一季度數據顯示,在映影院數量同比減少了將近 1000 家、新建影院數量同比減少將近30%。這反映出今年年初影院端運營壓力的緊繃,若壓力得不到緩解,可能會導致整個電影市場戰略布局的收緊,進而導致電影板塊的震蕩。
此外,相較于以往而言,今年的免征周期助力更強。從5月1日到10月31日,六個月的免征期不僅拉長了優惠時段,更是覆蓋了五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這三個票房主力產出的黃金檔。這無疑更大程度上支持了整體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
除政策因素外,電影市場的供需共振更是影視復蘇的主要動力。
供給部分,主要依賴于優質內容的充沛供給。疫情期間積壓了很多優質的項目,政策放開后,這些積壓的國產影片得以井噴式爆發、回歸院線。與此同時,進口片也在回歸常態化,共同塑造了電影市場內容段的優質、豐沛的供給。
需求部分,主要得益于觀影需求的快速回暖。政策放開后,線下活動的常態化、院線電影的強勁復蘇,同時疊加內容端的高質量、多元化的豐沛產出,極大釋放了觀眾的觀影欲望。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不斷增長升級,影視行業無疑存在著很大的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
綜合來講,一季度影視板塊的營收和歸母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了 2. 5% 和 186. 2%。這也證明著供需兩端的互相促進、良性循環,共同助推了影視板塊的復蘇回暖。
圖:影視板塊盈利預測
資料來源:Wind
那么這波回暖,是否預示著未來影視板塊配置價值的水漲船高?又該如何拿捏這條投資主線呢?
03 影視投資的兩大主線
2021 年,國家電影局印發“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計劃”,提出要在電影產量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實現質量的顯著提升。同時規定每年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要達到 50 部左右、票房占比要保持在 55% 以上。“電影強國”這個頂層政策意味著,電影行業具備著長期的配置價值。
從影視板塊的投融資角度來看,電影行業的投資在2017 年左右達到了頂峰,此后的融資金額和數量整體呈現下滑趨勢,目前來看,行業投資正處于相對低谷的位置。這輪行業復蘇,有望催生出更多相關企業的崛起。而在投資熱潮中,需要緊抓兩條投資主線。
*條主線,尋找在電影產業鏈上具備明顯競爭壁壘的公司、市占率保持穩中有升的龍頭公司。整體上看,中國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相對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龍頭公司具備著較高的工業化水平、充裕的現金流以及多元化的業務布局。近年來,行業龍頭紛紛加快了自下而上的全產業鏈布局,以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這無疑在更大程度上發揮了規模效應。因此,無論是在短期恢復性增長還是長期的配置價值上看,龍頭公司都具有更好的投資前景。
第二條主線,尋找擁有質量高、彈性大的內容資產的公司。在人們精神需求和審美能力升級的背景下,內容質量愈發成為影視行業差異化競爭的關鍵。疫情影響下,過去幾年中不少影視制作公司都儲存了一批優質的想法和劇本。在大環境向暖的背景下,這些積壓的項目有望加快落地上映的進程,轉化為公司實打實的業績。
04 AI賦能影視全產業鏈發展
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AI技術爆火破圈。各行各業紛紛聚焦于人工智能技術,業界大佬也相繼入局。那么AI技術又會如何賦能影視,又會給行業帶來什么樣的發展機遇呢?
AI技術顛覆了內容行業的生產模式,實現了影視行業全產業鏈的降本增效。
從產業鏈前期的劇本創作來看,AI能夠高效地搜集整理信息、形成劇本框架、實現情節預演甚至判斷劇本的投資價值。這極大削減了編劇的工作量,使其能夠將大部分時間花費在提升創意和打磨細節上。此外,經過海量數據的投喂后,AI能夠分析出爆款劇本的共同點,進而迅速產出高潛力的劇本,交付給編劇進一步加工。這無疑極大地提升了潛在爆率,縮短了創作周期。
在中期的影視拍攝環節,AI使用LED 顯示、動作捕捉、實時渲染等技術形成虛擬布景,使演員能夠置身虛擬場景、與虛擬道具互動,從而縮短布景周期、節省制作經費。
在后期的影視制作環節中,動畫師只需在創意和定稿環節給出想法和修改意見,大部分成稿工作都可以交付給AI來完成。同時,在“五毛錢*”泛濫的當下,AI 技術和虛擬拍攝技術深度融合,也能在視頻*制作方面實現降本提質。
在最后的電影宣發階段中,AI的文圖轉換技術也已經廣泛應用到了海報、預告片等宣傳物料的制作中來。
盡管AI技術的存在為影視產業鏈帶來了諸多好處,但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AI技術仍未成熟,其落地進程仍需要大量的發展和實踐來推動。比如說,AI在自然語言處理和動態對象識別上還存在著技術瓶頸;在數據的收集和清洗上,還需海量的數據投喂以及大量人工標注的引導;在大模型的算力上,也需要配套的硬件支持和大量資本投入。
同時,電影作為藝術的分支,其創造和發展始終基于人類認知和審美的進步,而AI技術只是輔助和增強人類的創作力、想象力的工具,而無法取而代之。因此在實際應用中,不能過度依賴AI技術、忽視人類創作,而是要找到“技術”和“藝術”之間微妙的平衡點。
05 AI+IP,拓展行業發展邊界
說到文娛,*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IP。IP是什么?為何資本對IP趨之若鶩?對影視行業來說,AI+IP又意味著什么呢?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知識產權。它常以文化符號的形式存在,從商業角度看,IP是內容價值多樣化變現方式的總和。在影視行業,IP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
*,擁有獨特IP的公司能夠在紅海市場中殺出重圍、形成差異化的品牌定位,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以業界最成功的IP公司——迪士尼來舉例,其起步原點不過是一個卡通的“米老鼠”形象,隨著影視化進程推進,迪士尼逐步開拓出廣袤的IP宇宙,迪士尼樂園開遍全球,跨界聯名也涉足各行各業,“迪士尼”IP深入人心,公司也靠IP運營賺的盆滿缽滿。此后,IP變現的路徑成為資本熱捧的致富之路。
第二,知名的IP 能夠提高影視公司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市場上占據有利的地位。借助IP的名氣,公司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及合作伙伴,提高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同時,公司還能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和粉絲來關注公司其他產品,增加影視公司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第三,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影視公司能夠通過授權衍生品、制作續集、跨界聯名等多種變現方式賺取可持續收益。同時,強大的IP還可以為影視公司帶來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促使其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盡管存在著諸多好處,但IP影視化卻不是人人能做的,資本盲目入局的后果也許會很慘烈。市場中不乏存在投入大量資本,上線后觀眾卻不買賬,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慘淡收尾的場景。究其原因,除了影片缺少打磨和對資金的粗放式利用之外,誠然也存在著共性問題。
IP影視化的內容來源極其廣闊,包括文學、游戲、動漫等領域。但就目前的經驗來看,市場呈現出了對文學,特別是網絡文學的重心傾斜。在傳統的IP 打造模式下,影視公司因為缺少了IP 的底層故事架構,導致在把 IP 的文字背景轉換為影視化表達的過程中存在困難,這極大限制了整個影視行業 IP 業務的發展。
而AI+IP的新模態,無疑是解決IP影視化問題的重要思路。
一方面,在 IP 內容生成上, AI根據輸入的關鍵詞快速生成大量內容,這極大地便利了需要大量原創內容的場景。同時,在IP的底層故事生成方面, AI也能為策劃提供助力。另一方面, AI 能夠快速實現文字生成圖片、動畫等技術,使影視公司更輕易地將IP 內容從文字形式轉化為影視形式,從而實現不同場景的商業化、形成增量空間。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聯系郵箱: 9 92583 5@qq.com
關于我們| 客服中心| 廣告服務| 建站服務| 聯系我們
股票周刊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