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為被騙的博士辯護,我們還應該看到些什么?
(資料圖片)
□姜子豪 (鄭州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博士張某被騙至緬甸一年,每日被迫工作18小時”的新聞引發熱議。其中“博士”的字眼十分吸睛,在大眾的樸素觀念中,博士所代表的是經受過良好教育的高學歷人才,一般而言,他們在多方面應該是強于一般人的。事實與觀念的沖突,引發了不少網友進行群嘲,而這又引來不少為博士辯護的聲音。
在這些辯護聲中,有人認為與其群嘲不如引以為戒,有些人則走的更遠,嘲諷群嘲者“讀書少,站在了騙子的立場上”。他們在論述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無完人,總可能因為貪婪、欲望、焦慮等人性的弱點而被欺騙,學歷與是否被騙并沒有直接聯系“。可是,難道大眾就真的不明白這一點嗎?
群嘲的話語,是誰生產的?按照新聞學的道理和新聞業的經驗,不難看出“博士被騙”能成為大新聞離不開其內含的“反常性”,因為按照人們樸素的觀念,博士應該能夠覺察詭計、識破騙局的。所以說它被炒上熱搜正是因為符合了新聞傳播的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更進一步,這豈不是說明“連博士都會被騙”的群嘲話語其實最先出現在的地方是新聞業嗎?
當然我們相信新聞業絕不是惡意的嘲諷,可它突出“博士”身份到底是想說些什么呢?我們好像可以立即回答:“為了讓大眾通過它明白有非常多的人被騙了,一定要提高警惕、引以為戒”。可是這種傳播效果的取得卻根本離不開“樸素的偏見”——高學歷人不該被騙。
要想解釋這樣的矛盾,似乎就必須承認一個基本共識:高學歷人才在被騙的可能性上就是會比普通人低。當然這是否正確不能僅僅依靠直覺,需要統計數據,或者其他科學手段來證明。但應該承認的另外一點是,我們的網友們也絕不是分不清“有可能”和“一定”的區別,他們只是不會也不愿像個學究一樣“講話嚴謹”。他們會在看完新聞后和媒體設想一樣,對自己或其他人講:“連博士也會被騙,無比當心!”
最后也有必要想一想“連博士也會被騙”到底算不算嘲諷呢?這種嘲諷又是不是主觀惡意的呢?這其中的判斷無疑是無比復雜的。但在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中,意見多元是社會的自然現象,我們應該堅持“不能因言獲罪”的準則,不能“因為你的觀點是錯誤的,所以不允許你講話”。當然,按照“實際惡意”原則,對于那些惡意嘲諷、鼓吹讀書無用論的意見,我們應該堅決抵制。這其中的復雜性就要求我們在處理言論沖突時,一定要冷靜、理性。
相關內容
熱門推薦
-
除了為被騙的博士辯護,我們還應該看到些什么?
2023-09-01 05:54:12 -
7射0球,錯失神跡!梅西被大巴堵了,引發爭議:獲8.0分全場最高
2023-09-01 05:41:28 -
新鮮的夜鱗鯛魚在哪釣的 新鮮的夜鱗鯛魚在哪釣
2023-09-01 04:43:53 -
江西永豐:柯柏云下沉掛點幫扶企業和項目一線開展“三進三促”活動
2023-09-01 04:38:49 -
天能股份決定終止本次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事項計劃
2023-09-01 04:44:15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2023-08-31 19:45發布雷電黃色預警
2023-09-01 04: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