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男籃世界杯小組賽最后一場的前夜,易建聯宣布了退役。在中國男籃迫切需要一面新旗幟的時刻,那個曾經的旗手選擇了告別,撕下一大塊遮羞布。
易建聯退役,結束的不是一個時代,而是兩個。
對于中國籃球而言,因傷早退的姚明屬于那個輝煌的21世紀前十年,而出道時間較晚、職業生涯更長的易建聯,既見證了男籃的巔峰榮耀,也經歷了此后長時間的起伏掙扎,他是那個承前啟后者,更是那個負重前行者。
易建聯退役,意味著08奧運“黃金一代”全部告別賽場。對美國隊的那個開場三分、對霍華德的追身大帽、在諾維茨基面前命中的準絕殺跳投......這些場面將永久定格在視頻網站的熱播榜單上,一遍又一遍地引起贊嘆與唏噓。而NBA賽場上的“中國德比”,更將是我們記憶中愈發深刻、愈發難忘的一段佳話。
這是第一個時代,可能也是中國籃球最好的時代。
易建聯退役,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男籃短期內徹底喪失國際競爭力。在阿迪達斯的經典廣告中,麥迪等球星曾說過一句臺詞:It takes five.(“籃球是五個人的運動。”)然而在實際比賽中,尤其在打不開局面,或者行將結束前的關鍵時刻,籃球往往是一個人的運動。在中國男籃的“后姚明時代”,這個人就是易建聯。
出眾的身體素質和豐富的進攻手段,讓易建聯成為唯一能在世界舞臺上與歐洲列強近身肉搏的中國球員。所以在許多關鍵比賽中,中國男籃往往只有一套戰術:把球給阿聯。在上一屆世界杯,即便易建聯已然不復當年之勇,這套戰術依然奏效。
然而現在,以姚明為核心的黃金時代結束了,“把球給阿聯”的時代也結束了。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接下去的比賽,又該把球給誰?
很遺憾,世界杯小組賽兩場打完,讓人心寒的不僅是慘負的比分,更是無核的困境。不論是現役NBA首發李凱爾,還是曾效力于NBA的周琦,抑或是CBA聯賽中一眾好手,陣中已無一人能在國際大賽上挑起攻堅的重任。這種深深的無力感,讓教練球員,更讓無數球迷,愈發思念那個可以靠一己之力止住球隊頹勢的人。
易建聯終究走到了職業生涯的盡頭,帶著遺憾和不甘。中國男籃也終于失去了阿聯,留下迷惘與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