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短短一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建立了
覆蓋95%轄區居民的社區網格群
從“一張白紙”
變成
群眾喜愛的文明和諧宜居社區
新都這個社區
如何通過
“微網實格+”破解“陌生人社會”的難題
實現精細化治理
構筑起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今天
就跟著小新來一探究竟
↓↓↓
“微網實格+社群模式”
微光成炬 幸福滿格
興樂社區,位于新都街道中心城區,成立于2022年6月,轄區人口1.7萬余人,擁有6個一般網格,65個微網格,115個微網格員。
作為新都最年輕的社區,興樂社區在成立之初,就是典型的“陌生人社會”,整個轄區在十五年前,都是農田,幾乎沒有本地居民,社區居民們來自五湖四海。
如何讓居民相互熟絡起來,在社區擁有歸屬感?立足社區實情,興樂社區開始打造“微網實格+社群”模式的網格“e”家群。
微網實格的網格群劃分方式往往是以空間作為劃分網格的依據,這樣的劃分方式優點之一就是能夠提高服務密度,使管理格局變得更加系統、有序,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但對于剛剛成立且大多數居民之間互不熟悉的興樂社區來說,僅僅通過空間將居民聯系起來,還遠遠不夠。
興樂社區工作人員對居民進行信息登記
“在社區建立之初,我們的微網格員就深入小區、院落,通過入戶拜訪,對居民們進行信息登記,除了基本信息的收集外,還格外注重收集居民們的興趣愛好,為建立各類社群作準備。”興樂社區黨總支書記陳東棟介紹道。
在了解了居民的興趣愛好需求之后,應該由誰來進行組織?新生的網格“e”家群如何能讓大家信服?——對此,興樂社區開始著手深挖本社區的能人志士,一批批擁有技能的熱心人被發掘出來,居住在興樂社區的朱安學,就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社區主理人”。
今年66歲的朱安學,自幼酷愛文學藝術,對中國傳統文化詩詞、書畫、篆刻、攝影皆有研究,而如今他是興樂社區遠近聞名的“社區主理人”。
朱安學老師正在給“樂生活”書畫愛好者們
上書法公益課
為了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帶動大家學習,朱安學每周義務在興樂社區上三節書法課,在興樂社區開展書畫公益教學,帶動居民學習書法,為社區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傳統文化氛圍。今年剛退休的社員張先生告訴小新,每周書法社群都會舉辦活動,和書法筆友們交流作品、共同進步成為了他退休之后的一大樂趣。
興樂社區的飛盤社群愛好者正開展極限飛盤運動
一周七天,幾乎天天都有不同的社群活動,興樂社區為居民積極搭建的交流場景與平臺讓居民能夠共同參與進來,滿足居民多元化高品質生活服務需求,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
目前,年輕的興樂社區已擁有以“樂生活”為品牌的社群29個,參與人數2419人,涉及的家庭戶數占到轄區總戶數的一半以上,包含舞蹈、乒乓球、飛盤、書法等不同領域,幾乎每天,興樂社區的黨群活動中心都會舉辦不同的活動,還有不少來自其他社區的居民慕名加入。
“社商居”聯盟商家:
農商銀行為孩子們開展“小小銀行家”活動
小到6歲的孩童,大到60歲的老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志趣相投的社群。
經由興趣愛好對社區居民們進行細分,通過舉辦沙龍、交流會、集體活動等方式,居民們在社群中逐漸建立溝通聯系,最終重新連接成一個大家庭,社區內的人情味也濃了起來。興樂社區也從各類社群中發展微網格員,管理社群,積極收集居民意見建議,為社區發展出謀劃策,讓居民成為了社區治理的“眼耳口鼻”。
“微網實格+治理模式”
網格治理服務深度融合
要“治”,先要“理”。只有理清轄區內的“基本盤”,掌握了居民基本情況,才能對癥下藥,為大家提供更精細化的便民服務。
在對居民進行信息登記的過程中,興樂社區的微網格員們為了方便溝通便于識別,將每個居民的微信都備注了房號、姓名、愛好等信息。遇到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特別是獨居空巢老人,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系電話,并對流動人口開展入戶掃樓行動,全方位、深層次地精準核查,加強巡查頻率以及風險人員排查管控,扎實高效做好各類重點專項排查。
興樂社區“樂生活·微憩花園”
作為地處新都商業核心區的興樂社區,轄區范圍基本屬于建成區,是一個純城市社區,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探索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社區的治理和服務。而在轄區之內,不僅有居住小區,也包含諸如繽紛時代廣場等商業廣場,擁有著許多民宿、酒店,人員流動性非常巨大。
如何實時掌握人員流動情況,將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對此,興樂社區以“服務+”的理念解決流動人口問題,以服務商家、服務從業人員、服務業主的方式統計、發現、解決流動人口的相關問題。
一開始,大家對成為“志愿微網格員”都存在猶豫。能否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之余當好這個“志愿者”,勝任這一工作?這一工作的內容是什么?針對大家的顧慮,興樂社區對各個網格里的服務商家、服務從業人員一一進行了解答,打消了大家的疑慮,同時也燃起了大家對服務居民的熱情。
興樂社區網格員培訓會
不僅如此,社區每半個月固定開展一次網格員培訓會,為網格員們開展相應專業技能知識的培訓,同時還會傳遞政策信息、收集居民意見及建議。
據陳東棟介紹,如今的興樂社區已經建立了包含“餐飲行業+微網格員+市場監管”、“酒店民宿+微網格員+社區民警”、“文化培訓娛樂行業+微網格員+文化執法隊”的“3+3+3”快速響應機制,發展酒店、民宿前臺工作人員作為社區志愿微網格員,發現問題內循環快速處置,第一時間解決相應的問題。
興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只有多走、多看、多說、多做、多學、多想,才能將居民服務工作做到得心應手,居民朋友才會放心滿意。”陳東棟說。年輕的興樂社區以“興發展,樂生活”的發展理念,用自己的行動為居民們打造出了一個“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安居樂園,也為精細化治理的探索交出了一份百姓滿意的答卷。
記者:馬燕艷 李曉明 劉語珊
編輯:許思思
責編:陳 松 劉 成 黃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