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港股在創下新低后近日持續反彈。華泰證券近期指出,回購筆數數據領先市場底和AH溢價頂。華泰證券發布研報稱,港股回購市場更加成熟。他們以2008年11月至2023年8月iFind口徑的統計數據作為分析樣本。從過去數據來看,港股回購規模大幅上升的階段往往對應恒生指數市盈率/市凈率低點,回購筆數相比回購金額對市場階段底的指引作用更強。其中,恒生科技底部往往也伴隨著回購高峰,21年平臺經濟監管落地后的回購潮除外,彼時由于政策和基本面預期并未反轉,恒生科技指數持續回調至22年10月;對恒生科技而言,回購市值比可能是更好的底部信號指標。此外,港股回購筆數高峰往往領先AH溢價頂,考察港股回購筆數與A股回購筆數差值也有類似規律。其傳導鏈條或為:當AH溢價擴張時,港股(特別是AH兩地上市的)相對A股性價比上升,公司回購股份的動機增強,隨著回購力度加大,股價得到支撐、AH溢價收斂。結構上,從行業和大類板塊、企業性質等維度進行對比和歸納:分行業,按回購金額看,軟件與服務領先,近兩年銀行、保險回購金額提升明顯,多數行業回購金額峰值出現在22年。21年,回購金額前三分別為技術硬件與設備、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房地產;22年,回購金額前三分別為軟件與服務、保險、汽車零部件;23年,回購金額前三分別為軟件與服務、保險、銀行。分大類板塊的結論類似,TMT/大金融是港股回購主力,上游資源與中游材料回購規模較去年大幅收窄。分企業性質看,港股民企、公眾企業回購活躍度明顯更高,但22年以來央企參與意愿提升。21-23年,港股民企回購金額分別為202/504/273億港元,23年公眾企業(如綠地、遠洋、萬科等房企)回購金額超過民企,達到284億港元。此外,09年后港股央企、18年后地方國企回購規模維持較低水平,但22年以來港股央企回購規模明顯提升。20-22三年個股層面,華泰證券統計了港股回購后1周/1個月/3個月漲跌幅與相對恒生指數超額收益,并計算上漲概率與勝率,可以看到回購對短期股價有明顯提振,但中長期表現分化:1)回購后一周平均上漲0.65%、中位數持平,勝率達53.1%,上漲概率略低于50%,或表明回購行為多發生于市場底部左側;2)回購后1個月、3個月平均上漲0.84%、1.94%,但中位數分別為持平、下跌0.50%,且上漲概率、勝率均低于50%,說明中期表現分化,平均漲幅主要由小部分表現好的個股貢獻。此外,華泰分別統計了回購溢價率>0、回購時PB分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