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01
中國醫藥產業起步較晚,在技術上與海外龍頭藥企是存在明顯差距的。
【資料圖】
一直以來,中國醫藥公司扮演的都是追趕者的角色,從國產替代,到海外競爭,這是中國醫藥公司必須經歷的發展路徑。可從最終的結果看,僅有邁瑞醫療等少數幾家頭部公司能夠做到全球競爭,大多數的醫藥公司依然在爭搶國內市場。
國內醫藥市場中,醫保局是最大的支付方,商業保險和藥物自費的比例并不高。較為單一的市場構成導致,國內醫藥市場容量極為有限,這實際就是一個存量盤。
由于缺乏全球競爭力,大多數醫藥公司只能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國內市場,即使集采來臨也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對國內市場的關注。畢竟在國內市場中,海外先進產品入局需要很高的門檻,大多數領域都是國內藥企之間的競爭。
盡管難以做到真正的創新,但達到“me too”般的偽創新卻是不少企業都能夠做到的事情。這就導致國內很多細分市場中,其實各家產品的區別并不大,很難依靠純療效去征服市場。創新藥市場尚且如此,更不要提競爭更加激烈的仿制藥和醫療器械了。
在療效無法徹底征服市場的情況下,利益輸送便成為很多藥企搶占市場的秘訣。潛移默化間形成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競爭對手賄賂醫生,如果我不行賄賂,那不就相當于逆水行舟了嘛。基于這種內卷的情況,腐敗就成為我國醫藥產業揮之不去的夢魘。
如此時弊,從中外頭部公司最近一年的營銷費用占總營收比例就可以看出一二。海外龍頭藥企營銷費用占比普遍較低,最高為諾華的28.2%。然而在中國醫藥產業的龍頭公司中,除邁瑞醫療營銷費用占比較低,僅為15.8%外,其他公司的營銷費用占比均明顯高于海外公司。
圖:中外龍頭醫藥企業2022年營銷費用占營收比,來源:錦緞研究院
僅營銷費用占比這一項數據上,中國龍頭藥企就要比海外龍頭藥企多花10%,甚至20%的費用。雖然這些溢出的數據不能全部歸結為利益輸送,但卻仍與整個中國醫療產業過于重視營銷的氛圍是分不開的。
貪腐影響的不僅僅是數據上的營銷費用占比增加,更從本質上誤導一代中國醫藥產業人走向
過分看重銷售的歧途。中外企業本就存在技術代差,又花了更大比例的錢在營銷上,如果不加以改變,那么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02
曾幾何時,日本醫藥產業也遭遇過于依靠銷售,貪腐事件頻繁的時代。
面對這一窘況,日本政府采取了兩記政策組合拳。首先是開啟集采,對于藥物價格的控制使得促使醫藥支出在GDP中占比的增速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日本始終致力于“醫藥分離”改革,并終于在進入90年代后取得了成效。
所謂“醫藥分離”,指的是除需要當場注射的針劑外,醫院不賣藥,醫院里也不設有藥房。在給患者開藥的時候,醫生無需考慮利益,只需對癥下藥開出藥方。患者拿到藥方后,可以到任何一個藥房購買藥物。基于醫院與藥房之間的利益切割,醫生與藥企之間不再有利益瓜葛,從而避免了貪腐事件的出現。
藥房處于充分競爭的業態,因此很難通過出售藥品獲得暴利。如果一間藥房的藥物售價無法讓患者滿意,那么他完全可以換一間藥房買藥,并不會受制于藥房。這種藥物流通的高自由度大幅降低了對于單一渠道的依賴,也讓日本官方更容易控制藥品價格。
實際上,日本藥物的價格完全是由政府制定。1992年,日本厚生省頒布了藥品定價計算公式。這個公式根據每兩年一次的藥品市場調查數據,制定出每一款藥物的政府基準價,藥房的售價雖然可以超過基準價,但卻設立了一個上限,保證了藥物價格的可控性。
當然,這里并非盲目推崇日本的做法,畢竟“醫藥分離”也會產生診療費用過高的問題。而且日本花費百年時間才最終養成“醫藥分離”的體系,這顯然也并非盲目模仿就能達到的。
但在中國醫藥體系中,藥房或許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即使無法實現全面的“醫藥分離”,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對于醫院拿藥的依賴。與之類似邏輯的還有ICL(獨立醫學實驗室)產業。
醫療貪腐本質原因還是醫生權利太大,既診斷疾病,又銷售藥物,這就很難不產生利益的傾斜。權力的過度集中,這是貪腐頻發最核心的原因。
03
近些年政府也始終把這個領域作為重點監控。
以結果而論,其實我國醫藥反腐是有一定成果的,只不過距離最終的成功依然需要持續的專注。如制藥龍頭恒瑞醫藥,它每年銷售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就成明顯的下降趨勢,由2016年39.23%下降至2022年的34.54%。
對于恒瑞醫藥這樣年應收突破200億元的巨頭,每年5%的銷售費用縮減就釋放了約10億元的空間,這其實就是產業政策持續疊加的結果。
圖:恒瑞醫藥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來源:錦緞研究院
無論是科創板、18A的推出,還是創新藥審評審批的持續提速,都闡明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創新是醫藥產業發展的根本。醫療反腐也好,兩票制改革也罷,本質都是減少產業內耗的可能,倡導醫藥公司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創新之上。
鄰國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醫療強國,并不是因為集采,也不是因為“醫藥分離”,而是企業層面對于創新研發的關注。集采與“醫藥分離”都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了讓藥企重新將注意力聚到到創新之上。
中國醫藥產業想要真正崛起,依靠的一定不是銷售,而是研發上的創新。基于此,醫藥反腐風暴是絕對利好。或許這種變化短期時間無法顯現,但卻只有這樣點滴的積累,才能讓我們有站在全球醫藥產業頂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