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遇到控制欲太強的媽媽,是一種災難。
有的父母,在面向別人的時候非常理智,可是面向孩子的時候,就失去了理智,強有力的控制欲望戰勝一切,他們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他們會理直氣壯地說:“我養你,自然有這個權利,我是為你好。”
一句“為你好”,就讓孩子陷入了一種窒息中,不能做想做的事情,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不能憑借著喜好做選擇,一切選擇和方向都被父母控制住,而雙方的這種長久的較量,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所以說,任何一個擰巴、叛逆的孩子站在父母眼前的時候,父母都沒有批評的權利,因為孩子的一切都是拜父母所賜。
可惜,現實中,很多人不會懂這個道理,或者是懂了這個道理,也已經晚了好多年。
千方百計阻攔女兒上“中戲”的媽媽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了一個讓人感到窒息的信息,一個女孩寫長文控訴自己的媽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女孩高考563分,這個女孩填報志愿的時候,媽媽給她報了四十幾個公費師范生(都在重慶),不過這個女孩表示自己不想當老師,和媽媽溝通無果,她在截止期前偷偷改了志愿,改成了中戲的教育專業。
這期間有個插曲,她和表姐去看電影,父母到電影院大鬧一場,要她再填寫兩個專科師范專業,這樣就保險了,大庭廣眾之下,媽媽甚至打翻了表姐的爆米花和飲料,吵著讓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幫忙,用電影院的電腦補充志愿。
這個女孩擔心改志愿露餡,找各種理由拖著,一直到截止時間,才算松口氣。
后來她收到了中戲的錄取通知書,本來覺得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不會再有任何差池了,結果媽媽趁她去上游泳課,停掉了她的手機號,拿走身份證、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以及繳學費的銀行卡,拿走所有的設備,包括手機,以及親友給包的3萬元紅包現金。
女孩急著交學費,結果聯系不上父母了。父母鐵了心讓女兒復讀,一定要去上師范類學校,以后畢業當老師。
父母為什么要逼孩子復讀?
這個女孩的父母的目的就是讓女兒錯過上大學的時間,逼迫女兒復讀,然后讓女兒重新回到他們為女兒規劃的道路上,畢業以后當個老師。
女孩表示,父母一直認為最好的工作就是老師和警察,不用看人臉色,其他工作都要看人臉色。
戲子就更不能當了,這是很“下”流的工作,好人家的孩子不去當戲子。
在她的父母眼中,既然“戲子”的地位這么低,當然不能讓女兒去這樣的學校,他們會覺得這是把女兒往火坑里推。
有了這樣一個前提,就能理解父母的這一系列行為了,他們覺得這是在救女兒,女兒年輕不懂事,他們必須讓女兒懸崖勒馬。
這個娛樂的時代,還能有這樣的思想的父母,也是挺不容易的。
激烈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這個女孩控訴父母的長文里提到了這些細節:女孩想要逃離原生家庭,父母只希望孩子在本地上學,以后不離開自己。女孩從小到大被父母限制,不準干的事情太多了,小到吃什么樣的食物,和同學玩,大到高考志愿,她從來就沒有自由感。
也就是因為一直想要逃離,所以才想去北京,遠離父母。
父母絕對不允許她遠走,如果她要去北京上學,父母會到北京陪伴她,而她卻一直想要逃離父母。
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是雙方矛盾的激化的體現。
孩子小時候,父母還能掌控,如今孩子大了,獨立了,想要遠走高飛了,父母是不可能把孩子拴在身邊的,即便是強行把孩子控制在身邊,女兒也不會快樂,很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這樣的案例不少,父母控制欲太強,換來的就是一個叛逆想要逃離的孩子,父母越是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生活,孩子越是想要逃離,雙方的軌跡很難重合,如果父母想不開要一直強加干涉,最后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就不能在規則范圍內放手給孩子自由嗎?
這樣的父母還挺常見的,我們家的鄰居媽媽,也是這樣的媽媽,讓人感到窒息。
孩子已經4歲了,不能吃的東西很多,不能玩的東西很多,不能做的事情很多。
雖然只有4歲,但是家長的這些行為已經反作用到孩子身上了,孩子動不動就通過爆哭的形式來打擊家長,還會通過“打媽媽”的方式來發泄內心的不滿,喜歡用“不行”這個詞來反抗。
最后當然是家長獲勝,但是家長的每一次獲勝,都會反作用到孩子身上,增加了孩子性格中的“擰巴”。
如果真的想要增加孩子的自律感,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行為習慣,最好的方法是慢慢放手,讓孩子去吃零食、糖果、冰激凌,同時告訴孩子“吃多了的后果”,其他行為也用這樣的方法,慢慢的,孩子自己就能約束自己。
這是我的個人經驗,不要用逆向的方法去教育引導孩子,改用“順著”的方法,同時加上“約束的法則”,孩子會變成一個“小大人”,能夠思索并且預見一些行為的后果,然后做出對的選擇。
結語:
孩子小的時候,引導孩子遵守原則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選擇,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以及飲食習慣以后,家長就可以信任孩子,慢慢放手。
當孩子長大了,面對自己的人生大事的時候,我們父母肯定有我們自己的想法和方向,但是孩子的人生該由孩子自己做主,給出建議,然后讓孩子自己選擇。
這樣才能獲得健康的家庭關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