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重因素的推動下,中國儲能產業正在迎來高速發展期。
得益于各地新能源政策的緊密聯動,儲能行業鮮明的產業集群效應正在中國城市中顯現:既出現在傳統制造業巨頭集聚的沿海一線城市;也出現在擅長“抓住風口”提早布局新產業的二線城市;甚至還出現在擁有新能源原材料礦產儲備或擁有“風光電”資源的三線縣級城市。
伴隨儲能產業集群的“遍地開花”,一場城市排位戰正在這個號稱“十萬億級”的藍海市場里拉開了競爭序幕,群雄競逐,展望“十四五”期末,誰又會成為真正的儲能之都?
(相關資料圖)
讓我們先來從三個維度,看中國儲能產業在各大城市的發展現狀。
01.維度一:企業數量
圖1(統計時間2023/7/28 數據來源:企查查)
圖2(統計時間2023/7/28 數據來源:企查查)
通過企查查大數據平臺,搜索在工商注冊經營范圍中登記了“儲能”業務的企業(下文簡稱“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綜合統計31個省份、342個市級城市的數據發現:
截至2023年7月28日,中國注冊企業中經營范圍登記了“儲能”業務的企業約有13.16萬家,將此數量平均到342個市級城市,則每個城市平均擁有337家相關企業。但根據實際統計,達到平均值數量以上的城市僅有70座。
其中,以注冊在廣東省的企業最多,其次是江蘇省,兩省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數量均超過了1萬家。
而在城市排名中,以注冊在深圳市的企業最多,其次是北京市,兩市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數量均超過了7000家,遙遙領先其他城市,甚至領先其他省份的企業注冊數量總和。
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其地區分布呈現鮮明的特色,表現在:
集中注冊在東部制造業強省和中部省份;
集中注冊在省會城市;
大多數省會城市擁有的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數量超過了整個省份相關企業數量的50%,同省份的其他城市擁有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數量占比極少,遠低于平均值,并非均衡分布。
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浙江省,其所擁有的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在統計時已達到6618家,是中國第四大儲能之省,僅次于廣東省、江蘇省和北京市。浙江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儲能業務企業在省內各大城市注冊數量分布較為平均的省份:11個市級城市中,有7個市級城市的儲能企業數量在400家以上,即使是注冊企業數量最少的麗水市,也擁有107家儲能相關企業,而省會杭州市擁有的儲能企業數量占比僅約為32%,是全國省會城市擁有儲能企業數量占比最低的省份。
而與浙江省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四川省。根據統計,成都市擁有2314家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這個企業數量在中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八,但四川省其他19個市級城市,總計擁有的經營儲能業務企業僅有1084家,平均每個城市擁有的相關企業數量不到54家。
此外,在上述TOP 10榜單中,作為非省會城市、非直轄市入榜的市級城市只有3個,分別是廣州省的深圳市、東莞市和江蘇省的蘇州市。
從經濟體量來看,經濟規模越強的省份,普遍擁有數量更多的儲能業務企業。結合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廣州省、江蘇省的GDP已突破6萬億元;山東省GDP已突破4萬億元;浙江省、河南省的GDP已突破3萬億元;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的GDP已突破2萬億元,遙遙領先其他省份,而這些省份或省份相關城市,也占據了“省份TOP10”(參見圖一)和“城市TOP10”(參見圖二)排名中的大部分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海南省2023年上半年GDP僅有3458.79億元,其GDP規模僅是經濟強省的十分之一,但海南省擁有4274家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超過了今年上半年GDP規模2萬多億元的湖北省擁有的相關儲能企業數量,其省會海口市擁有2775家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位于“城市TOP 10”(參見圖二)排名第四位,僅次于深圳市、北京市和上海市。
02.維度二:創新力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新能源企業聚集程度的高低,反映了城市創新能力和產業環境的優劣,也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力。”
創新力,首先體現在對研發的支持和普及力度上。通過在企查查企業數據平臺的檢索,在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中,稅務登記上國標行業的分布情況如下:登記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占比達到52%,約有5.8萬家企業;其次是“批發和零售業”“電力、熱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業”“制造業”,占比分別達到16%;涉及儲能原材料的國標行業“采礦業”分布較少,僅375家,占比僅0.003%。
圖3(統計時間2023/7/30 數據來源:企查查)
其中,登記有“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國標行業的儲能業務企業,以注冊在江蘇省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6776家,且這個數量正在不斷增長;其次是偏好于選擇注冊在北京市和廣州省。排名靠前的3個省份,擁有科創類儲能企業的平均數量遠多于其他省份,幾乎是排名靠后省份擁有相關企業數量的兩倍之多。
圖4(統計時間2023/7/30 數據來源:企查查)
如圖4,擁有科創類儲能企業的省份排名,幾乎與“省份TOP10”排名(參見圖1)重疊。但位列“省份TOP10”中排名的海南省、湖北省,擁有的科創類儲能企業數量排名僅分別位列第16位和第13位;河北省雖然在經營儲能業務企業的數量未進入前十排名,但在擁有科創類儲能企業數量的省份排名上躋身至第10位。
圖5(統計時間2023/7/30 數據來源:企查查)
在統計的342個中國市級城市中,有14個城市的科創類儲能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值得注意的是,山西省的太原市,雖然沒有進入“省份TOP10”(參見圖1)和“城市TOP10”(參見圖2)的排名,但其擁有著1438家科創類儲能企業,已超越了擁有儲能企業最多的深圳市所擁有的科創類儲能企業數量。
創新力,還體現在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和新增企業數量,這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否正在釋放創新動能的標志之一。
結合中國國家統計局已公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增速已扣除價格因素)。在中國工業生產領域,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54.5%、35.0%、34.1%。
而在全國所有省份中,2023年上半年,以海南省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漲幅最高,同比增長19.9%,位居全國各省排名首位。在海南省的工業產業中,制造業同比增長20.6%;采礦業同比增長7.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10.6%。
圖6(統計時間2023/7/30 綜合媒體報道)
這樣的增長也反應在海南省的儲能產業布局中,在海南省擁有的經營儲能業務企業中,約有61.86%的企業為2022年上半年至2023年上半年新設成立;同時,海南省也是將儲能產業布局下沉到最多縣級行政區的省份。
在海南,15個省級直轄縣共計擁有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715家,且接近95%的相關企業成立在近3年內(即中國提出“碳達標”“碳中和”目標之后)。其中文昌市、澄邁縣表現突出,分別已擁有112家和159家經營儲能業務的企業。
整體而言,在收錄進入統計的31個省份中,平均有48.5%的儲能業務企業是在最近1年內新設創建。
新增儲能企業勢頭兇猛的,不僅在深圳市、上海市、蘇州市等新能源和制造業巨頭匯集的一線城市;也在外貿產業發達的杭州市;積極發展儲能產學研的西安市;還有新近入場的北京市、海口市、貴陽市和昆明市。
此外,中部主要省份的省會合肥市、鄭州市、長沙市、武漢市儲能業務的新增布局均增速顯著。
圖7(統計時間2023/7/30 數據來源:企查查)
圖8(統計時間2023/7/30 數據來源:企查查)
03.維度三:政策目標
“十四五”期間是中國貫徹落實“雙碳”目標的戰略關鍵期。截至目前,已有20余個省份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的儲能發展目標,儲能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這個儲備數值是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要到2025年實現儲能儲備3000萬千瓦目標的兩倍。
政策環境是激勵儲能行業飛速布局的關鍵,各省“十四五”儲能發展目標將對“儲能之都”的競爭起到最關鍵的指引作用。
圖9:十四五期間部分省份儲能發展目標
目前,以青海省、甘肅省、山西省的目標儲能規模最大,尤其是青海,包含2項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重點示范項目,2025年新型儲能預計裝機600萬千瓦。隨后是山東省、寧夏自治區,2025年新型儲能預計裝機500萬千萬;河北省的儲能規模目標也達到400萬千萬,包含一個可再生能源國家示范區。
從政策設定的發展目標來看,到2025年,中國西北地區省份無疑是真正的“儲能大戶”,幾乎占據了全國儲能裝機目標的三分之一。如果再算上配儲政策最“激進”的新疆自治區(允許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按25%配比、有4小時以上時長的儲能項目)——同時,僅在2023年上半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701.7萬千瓦,是2022年同期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的10.5倍——西北地區的儲能規模,預計將占據全國儲能儲備的二分之一以上。
04.誰會是真正的儲能之都?
城市實力體現未來能夠容納成長的企業數量;創新力決定未來的產業影響力;政策目標決定未來的市場邊界——綜合上述三個維度的表現,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出乎意料地正在展現著極強的綜合指標。
雖然在企業數量上,太原市尚沒有進入“城市TOP10”(參見圖二)排名,但已統計有2143家經營儲能業務企業,依舊位列“第一梯隊”,且有1438家企業登記為科創型儲能企業,而山西省的儲能目標到2025年預計要裝機600萬千瓦——但具有同樣或接近規模裝機目標的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等西部省份,尚沒有釋放出“落地”的力量,統計的儲能企業數量均在1000家以下。
雖然當下,太原市在儲能行業的輿論熱度比不上東部和中部的一線城市,但作為一個傳統煤礦大省,在巨大的能源轉型壓力的驅動下,或許太原市在新能源行業即將釋放的潛能,指日可待,不僅可以繼續期待太原市在儲能企業數量上的持續增幅,亦或許,未來超大市值規模的儲能企業也將在山西省成就。
海南省海口市是2023年儲能賽道里沖出的另一匹黑馬。
原本在儲能市場默默無聞的海南省,由于“光伏+儲能”的配置要求,也成為了儲能項目開發的重點市場之一。據中國儲能網新聞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海南已啟動的儲能項目達540MW/1080MWh,并且超85%的項目進入了實質性的EPC/設備采購和建設階段,已有瑞浦蘭鈞等儲能代表企業駐扎海南。2023年上半年,海南省工業增加值的增速領銜全國,可見發展勢頭之猛。
而海南省自貿港獨特的行政地位和外貿銷售優勢,相對東部一線城市較低的營商成本,或將讓各大儲能項目的投資回報周期縮短,這或許,將成為海口市爭奪“儲能之都”的獨特砝碼。
湖南省長沙市,在2023年喊出了打造“鈉電之都”的城市排位口號,專攻新型儲能材料。已有投資6.5億元的湖南輕鹽集團鋰鈉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在長沙落戶,將建設年產7500噸鋰電池和1.5萬噸鈉電池正極材料智能生產線。截至2022年,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產值已突破1000億元,全市共擁有儲能企業150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規模以上企業近80家。
“劍指萬億級產業,打造儲能之都”,當城市排位賽的口號頻繁響起,目標所在為何?胡潤分析認為,“對于城市而言,新能源產業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抓住新能源產業機遇的城市,未來將在中國財富地圖上將占據更好的位置。”
那么,這場未來的財富C位爭奪之戰,是否會徹底改變中國工業產業發展的格局?答案令人期待。
(原標題:“儲能之都”爭奪戰:西北韜光養晦,海南“黑馬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