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6月以來,每到周末或節假日,祁門縣塔坊鎮響潭村旁的河灘上都分外熱鬧:小孩們在沙灘追逐嬉戲,大人們張羅著生火烤串,還有三三兩兩的游客在“百果園”里采摘水果,享受夏日難得的清涼與愜意。
眼前歡聲笑語的祥和景象,讓人難以想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里曾經是一度談之色變的“三多村”:打架斗毆多、矛盾糾紛多、上訪多。“根子是班子軟弱、人心不齊。”2005年,干了近20年村文書的朱利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從村“兩委”班子渙散軟弱抓起,找原因、定措施、抓長效,以身作則、引領示范,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響潭村建立“支委+黨員+群眾”制度,每名支委聯系10名左右黨員,每名黨員聯系15戶至20戶群眾,把黨員聯系群眾的觸角延伸到戶、到人,并對村組內的社區矯正戶、貧困戶、危重病人家庭、孤寡老人及留守家庭等重點群體,安排干部聯系包保,定期上門走訪。
朱溪組某鄰里間因山場界址發生糾紛,朱利強了解情況后,立即牽頭邀約雙方進行調解,將矛盾就地化解。多年來,響潭村的矛盾糾紛基本不出“網格”,就能第一時間成功化解。
同時,響潭村在全縣率先建立“一約四會”,靈活運用“農民議事廳”“戶主會”“板凳會”等形式,分期分批邀請村民代表參加村“兩委”干部每周二的例會,對重大事項進行民主商議。響潭組百果園項目需流轉土地30畝、涉及36戶,一開始村民各有“小九九”,村干部逐戶夜訪,對村民提出的土地補償、分紅、果樹維護等問題進行梳理,制定解決方案,又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最終項目成功落地。
行醫20余載的村醫吳勇彪,愛與患者拉家常、幫他們開解心結,村衛生室也自然就成了“調解室”。多年來,有不少“老對頭”在吳勇彪開解下,在這里握手言和。受此啟發,村里邀請老黨員、老干部、“塔坊好人”等有威望、熱心腸的人擔任“和事佬”,設立“和事佬”工作站,數不清的“家務事”“鄰里事”得到快速化解,鄰里關系日益和諧。
人心齊了,如何讓村莊變美、群眾更富,成了響潭村黨支部的頭等大事。2018年,早期在外經商的村委會主任王進財,接過村黨支部書記的接力棒,把全村黨員劃分到致富帶動型、環境整治型、美麗鄉村型3個特色黨小組,帶領群眾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五微”行動,建橋修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題,拆除亂搭亂建整治村容村貌,并通過打造“五小園”、彩繪墻等,讓村民開門見綠、推窗見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明素養。
近年來,響潭村堅持“黨建引領、支部主導、一村一品”,成立強村公司,謀劃山水林田茶生態資源轉化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果園基礎設施整治提升,培育建設城郊休閑-科普樂教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茶葉、林業和鄉村旅游,推動“農、文、康、旅”融合發展,打造“四季鮮甜、和美響潭”品牌。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6.46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1.8萬元。
一任接著一任干,響潭村實現了從“三多村”到示范村的華麗轉身。該村連續17年無越級上訪事件、無民轉刑案件、無矛盾糾紛上交,先后獲評省級“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省級基層綜治信訪示范站點、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吳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