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速遞
7月5日上午,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主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在主論壇上,多位學者嘉賓就數字經濟相關議題發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全面呈現中、美、德、日、韓五國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與最新態勢,并對全球5G、人工智能、數字產業、數字化轉型、數據要素等重點領域的進展進行深度解讀。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五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
中國等5個世界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占GDP近六成
在7月5日上午的大會主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并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新態勢進行了解讀。
(資料圖)
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速。總體看,2022年,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5個世界主要國家的數字經濟總量為31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為58%,較2016年提升約1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規模同比增長7.6%,高于GDP增速5.4個百分點。
產業數字化持續帶動5個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占數字經濟比重達到86.4%,較2016年提升2.1個百分點。從國別看,2016年至2022年,美國、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數字經濟規模分別增加6.5萬億美元、4.1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復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五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復合增速的1.6倍。德國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連續多年高于美、中、日、韓四國,2022年達到92.1%。
全球5G網絡人口覆蓋率為30.6%
余曉暉表示,具體來看,全球各國加快推動數字經濟重點領域發展,在數字技術與產業、產業數字化、數據要素等領域積極搶抓發展機遇。
在數字技術與產業領域,全球5G快速發展,截至今年3月,全球5G網絡人口覆蓋率為30.6%,同比提高5.5%。人工智能產業平穩發展,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收入達4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7.3%,2023年第一季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異軍突起,成為最熱門的投融資領域。全球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發展總體趨穩,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壓力加大,電信業營收穩步增長,互聯網行業營收增長放緩,軟件業營收增速回落。
全球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穩步發展,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達1032家,較上年增加10家,產業數字化獨角獸企業較上年增加16家,整體進入深化應用階段。
中國加強行業數據空間應用牽引
在產業數字化領域,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進入規模化擴張和深度應用階段,數字化轉型應用領域由生產研發向供應鏈協同、綠色低碳方向延伸,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轉型的重要支撐,加速與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合,逐步推動形成平臺化、開放化、無線化、智能化的新型產業形態。
在數據要素領域,近年來,各國將行業數據空間作為數據流通的關鍵基礎設施,持續打造產業生態合力。主要經濟體加快數據空間建設探索,歐盟在《數字歐洲計劃》統一體系下,多主體協同推進公共/行業數據空間建設;美國依托云基礎設施優勢,面向數據流通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日本以點破面,通過指導現有基礎設施向數據流通服務方向轉型發展數據空間;中國加強行業數據空間應用牽引,開展行業龍頭與初創企業產業生態培育。
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是數實融合有效途徑
主論壇上,與會嘉賓中國聯通總經理陳忠岳表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中國聯通堅決踐行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責任擔當,堅持以國家隊、主力軍、排頭兵的使命擔當,聚焦大連接、大計算、大數據、大應用、大安全五大主責主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京東集團CEO許冉表示,以數字技術提升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數字時代的實踐要求,以數智化社會供應鏈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經過反復驗證的有效途徑,智能引領未來將是數字技術進一步深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時代選擇。
許冉稱,當前,實體產業數字化已從粗放型進入到精益型的新階段,實體產業需要針對性的、能迅速創造價值的數字化服務。因此,源于產業需求、歷練于產業場景、真正能產生產業價值的數字化服務更為重要。
近年來,數字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ChatGPT的橫空出世,引發AI熱潮,甚至被認為人工智能可能迎來了“iPhone”時刻,這深刻反映了數字時代正在加快向縱深發展。攝影/本報記者袁藝
建議
夯實數字底座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尤其迅猛,預計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數字經濟新浪潮,將帶來從創新應用到信息基礎設施等各個層面的新一輪發展機遇。中興通訊董事長李自學認為,可以圍繞三個方面“從實處入手、往痛處用力、向深處拓展”,來扎實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從實處入手,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底座。面向未來,圍繞《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建設目標,可以著重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夯實數字底座:建設極致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字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構建更綠色的數字基礎設施。
二、往痛處用力,強化基礎軟硬件創新,推進核心技術突破。要加強研發投入,建立競爭優勢;強化底層技術創新,突破核心瓶頸;加強創新鏈條建設,推動開放協同創新。
三、向深處拓展,構建能力平臺,挖深價值場景。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從探索試點階段,逐步邁向規模復制推廣階段。結合我們的大量實踐經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工作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構建數字化賦能平臺,二是要深挖高價值場景。
李自學表示,“未來已來,我們要以高瞻遠矚的視野和大膽的實踐,引領數字科技的自主創新,大力投入5G-A、通感算控、AI大模型和垂直模型等前瞻技術的研發,持續向高價值區躍遷。結合引領前沿技術創新,以及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不斷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底座,為數字基建加速部署提供堅實的支撐。”
用“零事故”標準迎接數智時代安全挑戰
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表示,隨著數字化的深入,智慧場景的增加,我們已經進入“數智時代”。數據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網絡攻擊的重要目標;人工智能是先進生產力,也是關系到社會生產、生活安全穩定的基礎設施。在這種大背景下,網絡安全面臨全新挑戰。
在安全公司看來,政企數據化、智能化是“突如其來”,疫情三年是“加速應急”,但數智系統沒有做好安全準備,沒有充分的安全技術規劃、安全體系建設、安全人才培養。一方面,數據和智能與政府運作、社會服務密切相關,數據安全事故可能導致“社會停服”;另一方面,數據驅動了智能化生產過程,一旦發生智能安全事故,“智能”變“傻瓜”,就可能導致工廠“生產停工”。
從數智看安全,“易攻難守”是常態。數智時代,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事件越來越常態化。具體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勒索攻擊常態化。二是數據泄露常態化。三是私挖濫采常態化。
數智時代新要求,“零事故”標準是必然。面對頻發的網絡安全事件和不斷加劇的網絡安全事件后果,以“零事故”標準進行網絡安全建設成為大勢所趨。結合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經驗,奇安信給“零事故”下了三條標準:一是用縱深防御的內生安全體系,保業務不中斷。二是用全鏈條數據安全保護系統,保數據不出事。三是用人工智能的運營體系,做到既安全又合規不踩線。文/本報記者溫婧統籌/余美英
責任編輯:劉琰(EN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