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創音樂劇《長河》為例,探究結合中國元素借鑒后音樂劇的展現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娛偵探
編輯|娛偵探
音樂劇是一種熔戲劇、聲樂、表演、舞蹈、美術、文學等眾多舞臺表演藝術于一爐的新型藝術表演種類。從20世紀初的歐美國家中誕生以來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在短短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散發出自身魅力,使得各國的藝術家為之傾倒,漸漸成為了一種備受矚目的成熟的舞臺藝術。《音樂之聲》《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經典音樂劇作品至今仍傳唱不衰。
其中《長河》是借鑒中國傳統戲曲中黃梅戲音樂元素而創作出的一部原創音樂劇作品,它是中國音樂劇界將音樂劇與中國戲曲音樂元素進行融合的一部實驗性作品,為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拓寬了中國元素借鑒渠道,是中國音樂劇創作發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音樂劇《長河》的創作背景
中國的音樂劇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內地而言,這個源自于西方并且已經在世界各地均獲得一定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藝術效益的成熟藝術形式,是否能在中國這片東方的藝術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這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資料圖】
2008年12月12日,中國原創音樂劇《長河》在上海大劇院進行首演,總策劃余秋雨、總導演關錦鵬、作曲鮑比達、造型總監張叔平、主演馬蘭及其他主創人員紛紛跨出自己的領域,在中國音樂劇藝術這片并不成熟的土壤上,靠過去的創作經驗完成了對音樂劇流行元素與傳統戲曲元素融合的第一次探索。
在首演當天上海大劇院座無虛席,觀眾們都對這部全新的原創音樂劇充滿了期待,演出結束后經過采訪,觀眾們也紛紛對這部劇做出了滿意的評價,劇中的戲劇性沖突令觀眾耳目一新,可謂是比較成功了。
這部劇是關錦鵬導演首次指導的舞臺劇,他曾提到“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音樂劇應該不同于百老匯,需要融合傳統民間戲曲和當代流行音樂的審美元素。”這是這部劇的精髓所在,它以音樂劇的方式充分地演繹了充滿東方哲理的人性美。
音樂劇的起源與發展史
任何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出現,歸根到底都離不開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每個時代都會具有其特定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
縱觀世界歷史的發展,音樂在其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甚至反映出了每個歷史發展時期的政治面貌、社會生活習慣以及人文素養。
“歷史從來都不是凝固和滯礙的,音樂亦是如此”,音樂劇這一藝術門類的出現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推進出的一個新的音樂表演藝術形式,它的出現與歌劇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歌劇這種音樂藝術形式產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名副其實的世界歌劇之都,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后,歌劇便隨著文藝的復興而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這種藝術形式一經出現便吸引了各國著名音樂家投入到了歌劇的創作中,也因此歌劇這門藝術在創作上也逐漸形成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流派。
音樂劇《長河》的藝術特征
2008年12月12日晚7:30,上海大劇院高朋滿座,大家都在期待著一部全新的原創音樂劇《長河》的到來,這部作品可謂是集合了眾位國內知名的藝術大師的心血,而在入場券的宣傳語上,有一句對《長河》這部劇簡單的解釋“一次跨界實驗的美麗組合,一群藝術頑童的移位創造”。
這應該是對這部原創音樂劇最貼切的解釋了,編劇余秋雨、導演關錦鵬、作曲鮑比達、造型設計張叔平、主演馬蘭,這些耳熟能詳的著名音樂家們紛紛踏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在音樂劇上展開了積極的實驗。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師們從陌生到融合,創作過程中擦出了無數的藝術火花。
音樂劇《長河》編劇余秋雨
余秋雨,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1966年從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還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以及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任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
2008年在上海成立了“余秋雨大師工作室”,2012年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秋雨書院”。他所作《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著作開啟了一代文風,長期位于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為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在余秋雨的文學創作上,一直被讀者熟悉的是散文,關于戲劇相對比較少,所以余秋雨創對《長河》的創作也是煞費苦心,但從中我們還是看到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他的創作堅持一種自己確認的美學方式,那就是“為生命哲學披上通俗情節的外衣;為顛覆歷史設計貌似歷史的游戲”。
音樂劇《長河》演唱風格特征
從表演者自身來看,每位音樂劇演唱者在自身不斷的藝術表演創作實踐中,會不斷地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于是使得他們在表演的時候,往往會很自然地根據音樂劇中的劇情內容、人物角色或情感表現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來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歌唱狀態,從而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演唱風格。
從音樂劇的創作者(主要指作曲家、導演等主創人員)來看,也常常會根據主要演唱者的演唱風格特色創作出與之相適應的演唱風格(如美聲、民族、戲曲、通俗等演唱風格)的音樂作品。從這兩個方面一起入手,于是在音樂劇演唱的步步經驗中形成了一種多元復合風格,這種風格既包括了演員對不同音樂劇的演唱風格的轉變,又包括了同一音樂劇中不同人物角色演唱風格的轉變。
想要正確適當的運用音樂劇演唱的這種多元復合性風格去完美地詮釋音樂劇劇情所表現的內容,不僅僅取決于作曲家的創作和演員對不同劇中不同演唱風格的完整把握,還需要其他的一些表演因素在劇中發揮作用,這部音樂劇的音樂旋律是否能夠打動人心?
音樂又適合于哪一種演唱風格表現;除主演外的眾歌者是否具備專業化的聲樂技能和豐富多變的嗓音表現力以及敏銳深刻的音樂感悟力…這都是他們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
音樂劇《長河》舞美特征
“舞臺美術在音樂劇創作視覺中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是對除演員動作表演以外其他各種視覺造型因素的統稱,是將各種美術的藝術造型手法,結合科技為舞臺表演服務的綜合性載體。它主要包括布景、燈光化妝、服裝、道具等。”
然而,舞臺美術是一種時空藝術,它給觀眾帶來的是視覺的沖擊力,它可以將舞臺空間轉化成劇中任何一個場景如浩瀚的星空、蒼茫的大海、無極的草原、繁榮的街市等,不管是虛幻的想象還是真實的事物,不管是本土的還是異域的,都可以利用舞臺的有限空間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舞美的目的就是迎合劇本內容,使舞臺演出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原創音樂劇《長河》的舞美制作就遵循了中國寫意美學的特點,舞臺風格既不是現實主義也不是古典主義而是象征主義。
全劇的舞臺上只有三個實物:一是船,這部劇的上半場故事都是圍繞這艘船展開的;二是一幢象征性的樓房,在孟河考上新科狀元揭榜時出現;三是宮殿上的階梯,在最后一場孟河進殿面圣時出現。這些都是在劇情轉換時所需要的標志性場景,用以提示觀眾做情感的轉換,其他細節則需要演員們來進行無實物表演。
由《長河》看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
《長河》這部劇是在層層的質疑聲中問世的,余秋雨、關錦鵬、鮑比達、馬蘭等眾主創們,都是抱著對音樂劇的充分熱情,克服了重重的艱難處境,齊心協力創作出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008年12月12日首演之后,音樂劇評論界已然炸了鍋,對這一新事物的出現褒貶不一,有人說這部劇在時尚音樂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結合中做了非常大膽的嘗試,為我國音樂劇本土化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有人卻不以為然,認為音樂劇就是年輕人的代名詞,其中所具有的流行、動感、時尚因素不應該被磨滅,但此劇卻硬將兩者雜糅在一起,令人感覺很詭異,簡直就是一種“生硬的時髦”。
我們確實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音樂劇發展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在對音樂劇的宣傳上需要做很大的功課。我們需要將音樂劇在二三線城市、在高校、在中小學進行普及,只有讓大家認識到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并且了解這一藝術形式的魅力,才有可能讓音樂劇在中國長久不衰的發展下去。
中國現在已然進入網絡化時代,筆者認為有必要將一些經典的音樂劇劇目發行到網絡上,使之廣泛地進入中國大眾的視野,讓它在千家萬戶得以立足才能促進音樂劇的市場化。
結語
音樂劇,用音樂這一主要元素巧妙地將戲劇、文學、舞蹈等各種姊妹藝術融合在了一起,使之在有限的表演時間中展現出多重空間的情感世界,成為了其他藝術無法超越的藝術表現形式,從19世紀發展到21世紀,從遙遠的歐美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經久不衰。
隨著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的不斷融合,我們的全球化進程也日漸明顯,而音樂劇也隨著全球化的社會變遷漸漸地成為了代表一個時代的重要文化符號。各個國家對音樂劇的熱衷日益高漲,漸漸的將音樂劇做成了支柱性文化產業,極大的推進了音樂劇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旭、文碩.音樂劇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2】慕羽.西方音樂劇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3】羅薇.百老匯音樂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