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農機收割水稻。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農戶圍在剛收的稻谷旁。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水稻機收減損現場培訓會。翠屏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機器收水稻真是快!又節約錢又節約人力,安逸!”近日,在宜賓市翠屏區牟坪鎮民新村,區農業農業局組織開展2023年水稻機收減損現場培訓會,農戶們紛紛圍在稻田旁,認真觀察著收割機馳騁沃野,田間地頭演奏起一首首喜悅的豐收曲。
當前正是水稻收獲關鍵時期,收割機等農機裝備成了田野里的“新主角”。在收割過程中,機器可以將稻谷與秸稈進行分離,隨著機器前進,被粉碎的秸稈將被“返還”至地面。待收割完成后,農戶只需將三輪車置于田邊,等待收割機將稻谷傾倒其中,隨后就可進行晾曬等后續作業,真正實現“省力又省心”。
“為了助力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今年以來我們在全區多地開展水稻機收減損現場培訓,根據稻田形狀、植株種植情況等對農機手進行培訓,通過高效率、精準化機械收割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水稻的拋撒率和損壞率,更好實現水稻減損增收、節本增效,推進我區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翠屏區農機推廣站站長胡志國說。
今年是村民肖安明使用收割機收割水稻的第三年,“又快又好”是他對收割機的評價。他和村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在收割機普及以后,每畝地每年的收割費用將比以往雇人收割節約500元左右。他高興地表示,“我算是村里第一批嘗試收割機的種植戶!這幾年,我們村里凡是適合收割機作業的稻田,大多都用上了機收,大家都特別滿意!”
近年來,翠屏區不斷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微耕機、收割機、植保飛機等農機裝備在多個鄉鎮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據統計,目前常用的中型稻麥聯合收割機平均效率為2.5—3畝/小時,小型稻麥聯合收割機平均效率為1.2畝/小時,油耗為1.2升/畝,具有輕便實用、損失率小、功效高等特點。目前,翠屏區水稻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已達96臺,加上跨區作業的水稻聯合收割機,預計今年翠屏區可實現水稻機械化收割34萬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78%,可實現節本增效2550多萬元。
據了解,2023年預計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29.02萬千瓦,擁有固定機電提灌284臺套/10508千瓦,各類機械擁有量達8.03萬臺套(其中微耕機3029臺套、聯合收割機96臺套、播種機33臺套、拖拉機33臺套、植保飛機7臺套),農機經營總收入達2447萬元,機耕作業面積100萬畝,機耕水平達92.44%。機播面積42萬畝,機播水平達35.29%。機收面積52萬畝,機收水平達43.7%。預計2023年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67%(其中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72%)。(朱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