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這里揮灑”(見證十年,“一帶一路”風華正茂①)
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間,亞吉鐵路為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提供就業崗位5.5萬個。圖為亞吉鐵路列車乘務員培訓現場。受訪者供圖
2018年,阿布賈城鐵臨時運營期間,項目列車整裝待發。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片)
坦桑尼亞北部供水一期項目的水廠內景。受訪者供圖
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8月16日,中老鐵路累計開行客車13000多列,發送旅客1120萬人次,促進了中老兩國經貿往來和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成為聯通內外、輻射周邊、雙向互濟的黃金大通道。圖為“瀾滄號”動車組行駛在老撾境內。葉傳增、楊永全攝影報道
2013—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走過十年。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到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十年來,各方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一切的背后是人——設計師、工程師、建筑師、乘務員……每個建設者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帶一路”故事。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見證十年,‘一帶一路’風華正茂”,聽“一帶一路”工程項目的建設者、參與者和見證者講述關于成長、綠色、機遇、繁榮、情誼和夢想的故事,展望共商共建共贏的美好未來。
——編 者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十年,對我們來說,首先是一段成長和見證成長的歲月。”親歷者大多會有這樣的感受。
十年來,一批批重大工程項目落地開花結果。這些項目中,有的已建成投運,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從一期拓展到二期、三期,在所在國不斷扎根生長。
十年來,一批批建設者傾情投入。他們或遠赴他鄉,在奮斗中守護初心;或搭上機遇快車,在崗位上錘煉本領……但無一例外,都隨著工程項目一起成長、一路收獲。
本報記者采訪了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者和見證者,聽他們講述十年的動人故事。
郭重鳳與亞吉鐵路結緣12載
工作狀態從短期海外出差變成短期回國休假
“最近工作的重心都在這兒,明天還要再去一趟現場。”正值埃塞俄比亞雨季,亞吉鐵路上讓郭重鳳掛心的事不少。
要排除防洪隱患、確保沿線設施和人員安全、保障鐵路運量,還有一列列化肥、小麥等民生物資運輸專列必須穩穩當當運抵目的地——亞吉鐵路,這條穿越國境的交通大動脈角色很重。
作為中國土木埃塞俄比亞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郭重鳳和團隊的全力以赴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和本能”。自2018年開通商業運營以來,亞吉鐵路駛過平穩向上的5年。5年來,累計發送貨物743萬噸、旅客近53萬人次,運輸收入保持著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長。
這在當地是什么概念?郭重鳳給出了更直觀的表述:如今埃塞俄比亞95%的物資從吉布提港口出口,這些出口物資中又有60%的集裝箱通過亞吉鐵路運輸。這條西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至吉布提港口的鐵路橫跨非洲兩國,越來越被當地視作“運輸生命線”。
對此,當初參與設計亞吉鐵路的郭重鳳感慨萬千。2011年,還在國內的設計師郭重鳳接到一項任務:參與亞吉鐵路可行性研究和勘探設計工作,34歲的他一腳踏入埃塞俄比亞。起初更多還是業務上的碰撞,“中國標準如何在當地落地?我們反復探討,最終可行性研究報告經過11輪修編才達成一致。”
亞吉鐵路是非洲首條跨國電氣化鐵路,并首次采用從投融資、設計施工到運營管理維護的全套“中國標準”,是中國鐵路首次實現全產業鏈“走出去”。
“如何確保理念正確、資金利用最優、效果最佳?”這些問題,曾讓郭重鳳苦苦思索。10余年后,當初的方案一次次得到驗證。去年亞吉鐵路運輸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達到盈虧平衡。“特別是經歷戰爭和疫情這樣的困難時期,著實不易。”郭重鳳說。
但郭重鳳沒想到的是,自從與亞吉鐵路結緣,自己的工作狀態從“以往短期海外出差變成了短期回國休假”,一路參與見證亞吉鐵路從設計到建成、投運的全過程,今天
仍在這里。但他已經從一名設計師成長為項目的管理者,看到了亞吉鐵路上更廣闊的風景。
看見改變——全長752公里的運輸里程,原來運輸時間需要3—7天,亞吉鐵路通車后只需要20小時;集裝箱定價是公路運輸的2/3;便民列車開啟后,更多居民回家的路變“短”了。
看見發展——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間,亞吉鐵路為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兩國提供就業崗位5.5萬個,培養3000多名鐵路方面專業技術人才,當地百余名火車司機學會駕馭“鋼鐵巨龍”。
看見未來——郭重鳳發現,在埃塞俄比亞規劃的14個工業園區中,有10個在亞吉鐵路沿線100公里以內,以鐵路建設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的愿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結束和本報記者的通話,郭重鳳要趕去簽訂一份當地特別經濟區的合作開發協議。亞吉鐵路的故事還會向更遠處延伸,建設者們將繼續奮斗。“我們牢牢記著,項目要落地一個,成功一個。”郭重鳳說。
阿布賈城鐵成為郭晨工作第一站
穿越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城,也穿越他從懵懂畢業生到成熟管理者的10余年青春
制定運營計劃、組織人員培訓、進行線路巡檢、開展演練,在尼日利亞,郭晨一心撲在阿布賈城鐵項目上,為項目運營做著周密的籌備工作。
去年8月,中國設計、生產的12列動車組列車抵達阿布賈,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測試,阿布賈城鐵迎來正式運營前的最后階段。為了這一刻,郭晨和大家奮斗了10余年。
2009年,剛研究生畢業的郭晨進入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當年12月即被派往尼日利亞。工作第一站,這個27歲的青年迎頭撞上了同年開工建設的阿布賈城鐵。
這是中企承建的西非首條城鐵,也是西非首條采用全套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的鐵路。“對我們學土木的人來說,剛畢業就能在海外參加這么大的項目,很自豪。”郭晨現在還記得阿布賈城鐵兩線同時推進以及土方隊、橋涵隊、樁機隊、房建隊、爆破隊紛紛出動的場景,“太震撼了”。
城鐵第一個橋墩落成、第一座橋梁完工、軌道全線貫通……項目建設中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郭晨如數家珍。2018年,阿布賈城鐵正式開通。它連接阿布賈市中心地區、阿卡鐵路及阿布賈機場航站樓,打造了首都阿布賈立體綜合交通體系。“體現中國質量、中國速度。”來自外方的稱贊,讓郭晨很自豪。
“當時對一切都充滿憧憬,期盼著在項目上提升、鍛煉,我也在阿布賈城鐵項目中不斷獲得成長。”郭晨說。他從施工管理做起,一步步成長為施工隊隊長,又轉型做商務工作、協助項目經理,如今已經是中國土木尼日利亞公司運營事業部總經理。
“Mr.Guo(郭先生),你還認識我嗎?”不久前,郭晨從阿布賈到拉各斯出差,迎面一個當地小伙子來打招呼,讓他好不驚喜。原來,這位公司前雇員在城鐵項目上學得一身本領,正在外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類似的偶遇和見聞,讓郭晨對“一帶一路”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帶一路’倡議剛提出時,只是懵懂覺得海外業務發展會迎來飛躍,現在才具體、切身地感受到它的意義深遠。”郭晨說。
從項目部所在營地望去,以前是一片草木叢生的荒地,而今,可以看到營地、廠房、車站、車輛段、公路橋,還有一座座建材、水泥、水果加工廠拔地而起。“城鐵沿線村莊的規模變大了,經濟也逐步發展起來。”
2018年,阿布賈城鐵曾臨時運營過一段時間,前來參觀、學習、考察項目的當地人一下多了起來。“組團來參觀的不少,我們城鐵項目也成了當地軌道交通的‘教育基地’。”郭晨笑著說,言語間充滿對城鐵正式運營的期待。
阿布賈城鐵,穿越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城,也穿越了郭晨從懵懂畢業生到成熟管理者的10余年青春。“對‘一帶一路’上的央企建設者來說,勤奮實干就是我們的底色。”郭晨表示,項目部信心滿滿,今年肯定要推動城鐵運營起來。
寧云峰在坦桑尼亞水務項目一干12年
“每當供水項目通水的那一刻,水嘩嘩向外涌流,我可以站在原地看好長、好長時間”
前一天還在錫米由項目上,第二天又到了塔里梅,手下幾個項目同時推進,寧云峰幾乎天天都在現場,幾頭奔波是他在海外工作的常態。
最近,中國土木東非有限公司剛簽下位于坦桑尼亞西北部的錫米由供水項目,項目建成后,將一舉解決超過70萬當地民眾的飲水難題。作為項目負責人,寧云峰扎進了前期準備工作的一線。
“項目剛剛簽約,前期要做好圖紙準備工作,社會關系需要協調。一切就緒,預計月底就要開工。”寧云峰說。
坦桑尼亞位于非洲東部地區,時至今日,當地一些地區居民取水、用水仍然極為不便。而供水作為最基礎的民生項目,也是后續交通、工業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
中國公司為解決當地供水問題持續貢獻著力量。在坦桑尼亞維多利亞湖地區,中國土木先后實施并竣工移交了北部供水一期和四期、森格拉瑪供水項目、姆萬扎衛星城供水項目、姆萬扎3A供水等重點水務項目,包括在建項目在內,可以解決當地近300萬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
寧云峰2011年來到坦桑尼亞從事水務相關工作。那一年,他27歲,在這里一干就是12年。“最大的感受,就是項目的規模和體量越來越大。”寧云峰說,單個項目從最早服務5萬人、10萬人到30萬人、70萬人,越來越多居民的生活因此而改變。
10余年來,寧云峰所在的項目營地繞著維多利亞湖不停挪動。但實際上,每到一處,做供水項目的他們都要先解決“自己沒有水用”的難題,只能靠打井抽水或者組裝簡易水處理裝置來解決生活問題,條件可想而知。
就沒有想過離開嗎?
“想過,經常會想。父母歲數大了,孩子又還小,總覺得虧欠家人太多……”寧云峰一時語塞,“但工作總是需要人來做,我不能半路逃跑。”
每當供水項目通水的那一刻,水嘩嘩向外涌流,水花飛濺、水聲叮咚,寧云峰說,他可以站在原地看好長、好長時間。
這是工程建設者的幸福時刻。因為這些“時刻”,村民可以在家里直接使用清潔水源,孩子們不用因為取水而耽誤上學,女性不用抱怨頭頂水桶帶來背痛,村子里少了傷寒和霍亂患者。項目所到之處,常常有村民對中國人豎起大拇指:“China,good good(中國,真好)。”
2020年9月,中國土木東非水務在坦桑尼亞姆萬扎地區正式掛牌成立,寧云峰也從建設人員成長為東非水務總經理。“未來還有很多項目要做。”寧云峰說,有飲用水供應、污水處理,水務產業鏈條還會逐步完善,服務更多當地居民。
從近20年前第一個水務項目啟動,到“一帶一路”倡議下更多項目如繁星般閃爍,它們點亮了維多利亞湖畔,也點亮了人們對未來的期盼,映照著千萬建設者們的那句話,“我們的青春,在這里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