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漫漫尋恩路? 今朝終圓夢
7月7日一大早,惠州火車站迎來了四位特殊的旅客,他們來自湖南湘西。千里迢迢來到惠州,是為了感謝我市助學好人張鑒銘先生。1996-2001年,張鑒銘為湖南湘西永順縣貧困學生吳慶華,資助了5年的生活費。后來由于一些原因,導致兩人整整失聯了18年。最近,在惠州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吳慶華終于見到了自己的恩人。
早晨5點05分,一列從湖南長沙開往惠州的火車,準時到達惠州火車站。身穿土家族服飾的吳慶華,與家人一起走出車站。迎接他們的,正是曾經資助過她學業的張鑒銘,以及幫助她尋找到愛心人士的周后運夫婦。
1981年,吳慶華出生于湖南湘西永順縣,父母是地道的農民,以種莊稼為生。由于家里兄弟姐妹較多,加上奶奶病重住院,生活十分困難。然而天無絕人之路,1996年,吳慶華在廣東省第一批資助湘西永順貧困學生活動中,受到了當時化名為“張健銘”同志的結對幫扶。
【資料圖】
吳慶華:“那時候四姊妹,家庭太貧寒了,我就面臨輟學了。這個時候,是鑒銘大哥雪中送炭般地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免受輟學之災。”
當時,23歲的張鑒銘在惠州一家外貿公司上班,每月工資600元左右。為了幫助山區貧困學子,他每月省吃儉用,把自己三分之一的工資都匯給了吳慶華。
愛心人士 張鑒銘:“當時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通過報刊看到了貧窮地方的學子讀書困難的報道。我出生也是海南黎族少數民族,深知困難學生確實不容易。”
除了給予經濟上的幫助之外,張鑒銘還時常通過電話、書信鼓勵吳慶華認真學習。知識改變命運,1998年9月,吳慶華被保送至永順一中高中就讀,并于2004年考上師范院校,畢業后,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工作后,吳慶華買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機,并與張鑒銘相約不久見面。可后來,由于不慎遺失手機和信件,兩人便中斷了聯系。從此,吳慶華開始了漫漫尋恩路。
吳慶華:“從2005年,我就一直在找尋張哥。通過我的母校、還有團縣委、教育局打聽,甚至跑到了我們湖南省的資助中心,去找張哥的一些相關信息,逢人就打聽。”
今年,惠州市作家協會秘書長周后運聽說了吳慶華的故事,他立即發動近600名作家,在全國范圍內搜尋線索。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多方打聽,他終于在今年5月8日找到了張鑒銘。
惠州市作家協會秘書長 周后運:“我非常高興,圓了他們的夢,并且讓這種愛心,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承和弘揚,也充分展現了我們惠州美好的全國文明城市形象。”
如今,吳慶華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當地縣城接待辦的一名公職人員。受張鑒銘的影響,她和弟弟們也在堅持做著善事、好事。
愛心人士 張鑒銘:“我們做了好人好事,能得到正能量回饋,讓我們更有信心。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