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點丨多所高校停用微信支付,“免費的午餐”還能吃多久?
(資料圖片)
評論員 李長需
近期,全國多家高校發布公告,從 7 月 1 日起,開始暫停使用微信支付。
這些高校的名單,可以列很長。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師范大學、西南科技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洛陽理工學院、西北民族大學等都在名單中。它們發布公告的原因,是因為接到微信支付公司(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的通知,稱從 2023 年 7 月 1 日起,微信支付將針對校園行業開始收取服務費用,費率高達 0.6%。
免費就使用,收費就停用。這是高校們清晰的邏輯," 別想從我們身上拿走一分錢 "。這個邏輯,是吃慣了 " 免費的午餐 " 的習慣使然,還是對微信商業邏輯的一種反擊?
在校園之外,微信支付收取服務費,已成慣常的商業邏輯。但在校園之內,正像微信支付方面所回應的那樣,自 2015 年進入校園之后,對于校園內非盈利性支付場景(學雜費、生活服務等)長期給予零費率的優惠政策,持續投入銀行通道費等成本。這次針對上述場景會持續保持零費率的優惠政策。但會針對電商、酒旅等小部分盈利場景進行收費,收費標準將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微信支付說得很明白,校園內非盈利場景還是零費率,只是在小部分盈利場景要收一些服務費了。在盈利場景收取服務費,明顯是動了高校的蛋糕,高校們肯定會不干,所以就以停用來抗議。即便是零費率的應用場景,比如教材費繳費、教職工生活區網絡繳費、學生宿舍空調電費繳費等,也不讓使用。
這明顯是在跟微信支付進行博弈。如果微信支付不想失去高校市場,就得低頭恢復到全免費狀態;如果要收費,就讓你失去我們的市場。這輪博弈勝負的關鍵在于,到底有多少高校會參與進來,決定著高校們的籌碼。而這種籌碼,很可能會讓微信支付承受龐大的高校市場流失的痛苦。
憑心而論,微信鋪設了基礎設施,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支付渠道,并因此推動了交易效率的提高,既在銷售端助推了商家的銷量,又在成本端節省了人工成本,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符合商業邏輯。它之前為了開拓市場提供 " 免費的午餐 ",并不代表它現在不可以收取服務費回本乃至實現盈利。商業邏輯也要求它不可能永遠免費。只是高校們被寵壞了,不愿意將微信支付該得的那部分利潤拱手相讓罷了。但 " 免費的午餐 " 不可能一直吃下去,高校也不可能一直罔顧微信支付所搭建的消費場景,靠武斷的行政手段硬生生地給它拆除掉,那既不體面,也不符合師生們已經形成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