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行業研究報告:潛力待發 道阻且長
2023-08-01 19:46:42 來源:上海艾瑞市場咨詢股份有限公司
雙碳背景下能源發展核心問題
能源可控化使用是解決能源危機關鍵要素
新舊電力系統轉型升級下,能源的可控化和可儲化成為發展的核心。傳統發電主要依靠燃煤(小部分有燃氣等)。現階段由于全球氣候危機和環境危機影響,雙碳和能源轉型正火熱發展中,以風光發電為主流的新型發電方式開始逐漸替代傳統發電。
【資料圖】
然而傳統發電主要為人工填料燃煤,可根據數據分析、節假日及不同季節負荷的特征、天氣預報等對未來幾日用電情況進行較為準確的預測,同步匹配用電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滾動調節運行。但同樣發電廠僅可實現發電不能儲電,仍需要調節電力供應以匹配需求端的電力變化,維持電力的供需平衡。相較傳統模式,新型電力系統雖有環保、能源儲量大等優點,但由于來源主要為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源,受地理位置、天氣環境等影響,有資源波動不穩定等天然缺陷,較難24小時控制以實現供需平衡。
能源發展問題
風光的不可控&不穩定性衍生棄電增加成本
風電和光電的出力時間以及載量無法與用電時間及負荷形成匹配,風光電的不可控以及短周期波動不穩定性不僅會產生棄電棄光,同時也會對電網穩定和安全造成威脅。目前,從可商業化的角度來看,從網絡系統技術出發的“虛擬電廠”+從電能轉化出發的“儲能系統”是解決風光棄電的能源結構問題。
電力市場迭代激發儲能需求
電力設備老舊及風光發電量提升催生配儲需求
新型發電形式在電力市場裝機量中占比不斷增加,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達到1.19萬億千瓦時,較2021年增加20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3.8%,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接近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時電力基礎設備的老舊化已無法適應新型電力系統更綜合且龐大的電力結構。在風光發電模式的逐漸成熟化下,為提升整體電力系統可靠性,協調資源靈活使用、穩定消納,市場開始逐步催生配儲需求。
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59.8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25%。其中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3.1GW,功率規模年增長率達128%。其中2022年有約二十個百兆瓦項目并網,規劃在建百兆瓦級項目超過400個。
多元化產業發展激發儲能需求
新興產業用電需求逐步增多,儲能在更多場景下逐步滲透隨著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其電力消費量在我國用電結構中占比不斷增加,例如通訊基站、數據中心用電負荷持續增加。
儲能在此背景下也將發揮其備用/功率電源作用,增強供電可靠性,防止偶然斷電。以及儲能系統可以通過削峰填谷、容量調配等機制,提升不同場景下電力運營的經濟性,低碳節能。
目前儲能正在接入滲透眾多新興產業,例如數據中心、5G基站/通信基站、智慧園區、光儲充充電站等。
儲能相關政策支持
中央聯合地方從三側推動儲能助力電網系統維穩消納,創造經濟價值
2021年7月,國家能源局和發改委出臺《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指出我國新型儲能發展目標,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以上的規模化,2030年實現全面市場化。整體看國家層面政策從總規劃建設、技術創新支持、激發市場交易和明確運行規則四大方向協同并舉。而地方政府則不斷出臺細則和規劃因地制宜,引導儲能發展。2020年至2021年,內蒙古、寧夏、甘肅、河北等風光資源充沛的北方省份發布多項新能源配儲政策,率先開啟儲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