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向小鵬汽車出售智能汽車資產 仍保留自動駕駛汽車業務
2023-08-30 07:47:14 來源:中國經營網
(資料圖片)
8月28日,小鵬汽車與滴滴出行共同宣布,雙方將達成戰略合作。滴滴出行將向小鵬汽車出售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根據公告顯示,小鵬汽車將以最高對價58.35億港元收購該業務。收購之后,小鵬汽車將基于此打造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定價為“15萬級”價格區間,項目代號“MONA”,作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產品,該車型與小鵬汽車現有品牌形成差異化優勢,預計2024年由小鵬汽車量產推出市場。
滴滴出行內部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此次出售給小鵬汽車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與滴滴出行的自動駕駛業務分屬不同的業務板塊,出售該業務之后滴滴出行仍然保留自動駕駛業務。
收購最高對價約58.35億元
公告顯示,此次小鵬汽車和滴滴出行達成的戰略合作中,滴滴將向小鵬出售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小鵬汽車將基于此打造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預計在2024年推出市場。
“交割完成后,小鵬汽車將接管滴滴出行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的技術資產和對于新款智能電動汽車開發至關重要的資源。同時小鵬汽車還將成為首家獲得滴滴生態系統全力支持的汽車制造公司。”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
目前小鵬汽車在售的車型有G6、P7、G3、P5、G9,其中僅G3在15萬級價格區別。而且G3車型為小鵬汽車2018年推出的一款純電動緊湊型SUV,2022年G3的銷量為1.7萬輛,銷量并不算高。此次小鵬汽車收購滴滴出行出行智能電動汽車項目后,將基于此打造一款15萬級別的A級智能電動汽車,這款車無疑寄托了小鵬汽車重新打開不算成功的A級市場。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對記者指出,滴滴出行與小鵬汽車的合作中,滴滴出行可以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于實際的出行場景中,加速技術的迭代和商業化應用。同時,小鵬汽車也可以借助滴滴的技術和資源優勢,進一步推動智能汽車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在公告中,小鵬汽車與滴滴之間對于該款即將上市的汽車銷量也有對賭協議。公告顯示,小鵬汽車將以最高對價58.35億港元收購滴滴出行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支付方式為小鵬汽車的A類普通股,股份數量最多為9113萬股,約占截至公告日期小鵬汽車已發行股本的5.26%。小鵬汽車將按照對賭目標分次向滴滴出行支付相關股份,第一次業績目標是新車車輛交付最高數量為18萬輛,完成后進入第二次業績目標期,新車車輛交付最高數量也是18萬輛。
除了在汽車生產和銷售上的合作,何小鵬透露:“小鵬汽車和滴滴出行的合作還將在多個潛在領域提升雙方的品牌及商業價值。”
公告顯示,滴滴出行與小鵬汽車之間的戰略合作,還包括汽車運營、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服務、充電設施、國際市場等方面。
滴滴董事長兼CEO程維表示,“滴滴一直致力推動出行市場的共享化、電動化、智能化。小鵬汽車在智能電動車領域擁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在汽車智能化技術方面也有深厚的積累。雙方將持續在多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動交通和汽車產業的變革。”
滴滴出行保留自動駕駛業務
滴滴出行此次出售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在滴滴內部鮮有人知,對外也幾乎沒有任何公開宣傳。外界更為熟知的當屬滴滴自動駕駛業務部門。
資料顯示,滴滴出行從2016年組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部門,致力于研究打造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2019年8月,滴滴出行宣布將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 專注于自動駕駛研發、產品應用及相關業務拓展。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取得中國北京、上海、蘇州、合肥、廣州和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牌照,并獲得上海市頒發的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牌照。
在今年4月的滴滴出行自動駕駛開放日活動上,滴滴出行帶來了首款未來服務概念車DiDi Neuron,該車亮相了上海國際車展。并且宣布,滴滴自動駕駛的首款量產車型還計劃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彼時,滴滴出行還發布了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件——“北曜Beta”激光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臺“Orca虎鯨”。
據了解,此次出售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與滴滴自動駕駛業務并不是一個部門。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對記者指出,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和自動駕駛業務有一定的關聯性。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主要涉及新款智能電動汽車的研發、設計和工程開發,而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其實作為“用車大戶”,滴滴一直有和車企聯合造車的想法。2018年4月,滴滴曾與31家汽車產業鏈公司共同發起成立“洪流聯盟”,滴滴希望在自身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基礎上,圍繞車主和汽車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進而未來成為共享汽車運營商,2020年滴滴發布與比亞迪合作的首款定制網約車D1。
解筱文對記者說道:“滴滴出行發布無人駕駛概念車顯示了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雄心壯志。選擇將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賣給小鵬,可能是滴滴在戰略規劃和資源調配上的考慮。出售智能電動汽車項目可以減少對于該業務的投入,進一步減少成本和發展風險,而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