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孝義可風”石牌坊。
大門樓。
月嶺村全貌。
在灌陽縣文市鎮(zhèn),有一個村叫月嶺村,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湘南式古民居聚落之一。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月嶺村的旖旎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月嶺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和古代建筑資源。月嶺村現(xiàn)已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名錄。 日前記者來到月嶺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著“進士”“舉人”“拔貢”等具有年代感的紅色牌匾的古建筑,旁邊有一對拴馬石,雖看著已有些老舊,但依舊能感受到曾經(jīng)的輝煌,讓人嘆為觀止。 據(jù)月嶺村支書唐桂珍介紹:月嶺村三面環(huán)山,旁依灌江,東面是開闊的田野,以佛蓋山為天然屏障,北面農(nóng)田視野寬廣,適合耕種和居住。宋末元初,因兵災,唐家祖先從湖南零陵遷入廣西灌陽文市,入居月嶺。這里的興旺來源于清乾隆年間一個名叫唐時儒的人,他家境殷實,到他兒子唐虞琮時已是富甲一方。唐虞琮有六個兒子,個個都是飽學之才,立下功名。唐虞琮在月嶺村為六個兒子建了房,一人一個大堂院,同在一天劃線,同在一天動土,同在一天上梁。 月嶺村古時稱望月嶺,是因為村后的山形像犀牛橫臥,狀似抬頭望月。民國時期改稱月嶺村,1952年改名月嶺鄉(xiāng)(小鄉(xiāng)),1958年改名月嶺大隊,1962年7月改稱月嶺公社,1968年恢復月嶺大隊,1984年改稱為月嶺村,沿用至今。全村人口1600多人,均出自一脈,同宗同族同姓。 在月嶺村西北50米的地方,有一座石牌坊格外顯眼,上面有“孝義可風”四個大字。石牌坊修建于清道光年間,上面雕刻的“雙龍戲珠”“雙獅搶球”“麒麟獻瑞”“八仙”“八寶”等石雕形神兼?zhèn)洌┟钗┬ぁJ品贿€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唐虞琮的第六個兒子唐世桐考取了國學,后病逝,其夫人史氏一生為他守節(jié),并把唐世桐三哥的兒子接過來撫養(yǎng),取名唐景濤。唐景濤學有所成,道光己亥年中舉,被朝廷委以重任。唐景濤功成名就之后,忘不了守寡數(shù)十年、將他艱辛培養(yǎng)成才的養(yǎng)母史氏,遂向朝廷申請,經(jīng)道光皇帝降旨恩準,為其母在村后立下這塊石牌坊。石牌坊1981年被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月嶺村除了擁有厚重歷史的傳統(tǒng)古民居外,曾是紅軍長征搶渡湘江行軍經(jīng)過的重要村落。紅軍曾在這里駐扎,至今保留了紅軍古道、紅軍亭、紅軍洞以及“兩把京胡”等諸多紅色故事和紅色遺跡,是灌陽縣著名的紅色村落之一。月嶺村現(xiàn)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研學基地,吸引著各地廣大師生前來參觀調(diào)研。 現(xiàn)如今,擁有各種文物古跡的月嶺村,呈現(xiàn)出一幅文化厚重古樸的美麗鄉(xiāng)村畫卷。隨著傳統(tǒng)村落保護和鄉(xiāng)村振興的發(fā)展,月嶺村計劃進行保護性開發(fā),以古民居為依托,打造六大莊園酒店,建設一批主題民宿,打造集文化體驗、游覽觀光、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古村、山水、田園、文化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小鎮(zhèn)和旅游產(chǎn)業(yè)集聚區(qū)。 每逢陽春三月,漫山遍野桃花盛開,傳統(tǒng)文化古村落+紅色村莊+桂劇文化+萬畝桃園,多項元素融合加持,月嶺村已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令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前來游玩研學的游客絡繹不絕。
來源:桂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