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將于8月22日至24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這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金磚國家舉行的首場線下峰會,南非作為主辦國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已有60多位世界領導人和政要受邀參會。本屆峰會不僅是金磚合作機制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還是近年來“全球南方”規模最大的峰會。由此可見,金磚合作機制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寄予厚望。
本次峰會的主題是“金磚與非洲:深化伙伴關系,促進彼此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包容性多邊主義”。這一主題設定,其實已經足夠解釋金磚峰會賓客盈門的原因:國際環境越是充滿不確定性,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等理念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就越強大。
據報道,多達40多個國家表達了想加入金磚機制的意愿,擴員問題也是本屆南非金磚峰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金磚機制正展現出做大做強的蓬勃趨勢。別的不說,這大大出乎了美西方國家的預料。在美西方因為傲慢與偏見而錯看的眾多新生國際事物之中,金磚合作機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直至今天,這種錯看還在延續。
對本屆金磚峰會,美西方輿論的報道有兩大特點。一是放大金磚機制內部的“分歧”,比如炒作中印間的不和等,南非外長潘多爾怒斥有些媒體“編造謠言,試圖破壞此次峰會的成功舉行”;二是歪曲解讀金磚機制的立場和性質,把他們一直渲染的“中國威脅論”帶到金磚國家中來,試圖將金磚機制塑造成七國集團(G7)的地緣政治對手。
顯而易見,美西方對金磚機制的關注程度逐年上升,在這個過程中,美西方的態度從出于傲慢的看輕和唱衰,逐漸轉變成出于偏見的警惕和防范,與此同時對金磚機制的攻擊性也越來越強。在金磚機制成立之初,美西方普遍認為它不會長久,也不會想到它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性;但真當它在17年后生命力反而更加旺盛的時候,美西方沒有去反思自己為什么判斷失誤,卻把對金磚機制的錯看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美西方國家是金磚機制誕生的背景和外部環境,也一直是金磚機制的一面鏡子。金磚機制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是因為該機制本身發展得好,呼應、滿足了時代的需求與召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量發展中國家對美西方主導和干擾下的全球治理體系的普遍失望情緒。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傳統的全球治理體系表現出失常、失能、缺位,國際社會迫切期待金磚加強團結合作”。
美國《國家》雜志網站17日稱,金磚機制擴員表明,人們渴望消除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嚴重缺陷。報道稱,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多次失敗,未能實質性地支持“全球南方”國家的兩個核心要求——經濟發展和主權保障——這就產生了對世界秩序替代結構的需求。金磚合作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是對這種失敗的兩大回應。
需要說,這篇文章還是比較客觀的,也說到了點子上。但這樣的聲音在美西方顯得形單影孤,沒有引起多大共鳴,更沒有觸動美西方國家政府調整、糾正錯誤的對外政策。以對抗性的視角去看待金磚機制的發展,把它當作對美西方霸權的威脅,在美西方社會里越來越流行。一名印度外交官直言不諱地指出,“這種威脅觀念源于一種病態的恐懼”。
“反西方主義”從來就不在金磚國家的議程之中,金磚合作機制的成立與發展,是非西方國家獨立意識覺醒和自主能力變強的證明,這不是為了與西方對抗,或者說搶西方的風頭。對全人類利益而言,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金磚的努力和探索與美西方的調整及自我糾正相向而行,形成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的合力。但現在的問題是,美西方遲遲不能走出傲慢與偏見的狹隘心理,非西方國家不可能坐等著美西方醒悟,而是起而行之,通過金磚合作機制等的努力,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蹚出一條新路,希望美西方國家早點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