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佩服的三個人,乾隆佩服他,四大發明他治下有三個,敵國皇帝將他當作祖宗供奉
提到歷史上著名的君王,我們總是喜歡吹捧那些開疆擴土的領袖。
(資料圖片)
然而連年的征戰卻會消耗國力,使得百姓生靈涂炭,只有仁厚的君主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這位皇帝在位時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他治下。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出現于他統治的時代。
在他死后,敵國的皇帝將他當作祖宗一樣供奉,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覺甚為良好、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兩個就是唐太宗和他。
這位皇帝就是宋仁宗。
仁宗時期,外有名將狄青、內有包拯、范仲淹、韓琦、蘇軾等賢臣相輔。
這位天性寬厚的帝王,做太子時就以性情穩重著稱,登基稱帝后更顯“穩重”,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趙禎便改讓張堯佐出任節度使,包拯還是不愿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
趙禎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
”趙禎最終采納了言官的建議。
他回到后宮后,對張氏說:“汝只知要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并且,宋仁宗的仁慈還惠及國內外。遼國的皇帝有一次對宋朝派來的使節說:“我小的時候,對待大國(宋朝)的禮節有不到的地方,可是你們的仁宗皇帝對我非常的優容,我現在真是無以為報,自從仁宗皇帝去世之后,我們供奉仁宗皇帝的畫像,就像供奉我們的祖先一樣”,說完就哭泣了起來,這些話讓宋朝的使節驚愕不已。
原來,后世遼國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曾偽裝成為使節,混在使節的隊伍之中出使宋朝。可是這個消息卻被宋朝的情報部門知曉并上報給了宋仁宗。宋遼兩國雖然議和,可心結未釋,特別是遼國利用宋朝被西夏拖住,無力北顧的時機趁火打劫。
宋仁宗沒有將這個消息告訴大臣,他認為如果告訴大臣們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宋仁宗讓人將遼國的太子悄悄的帶進宮中,以家人之禮親近后,又以國家之禮接待了他,并且贈送了很豐厚的禮物,告誡遼國太子說:“我與你是一家人啊,以后,你要記住我們雙方的盟約,要記住天下的生靈,不要輕易發動戰爭,讓天下生靈涂炭”。
遼國太子感激宋仁宗皇帝的厚待,發誓以后絕不輕易的發動戰爭。
遼國的太子回到國內之后,他一直牢記宋仁宗的囑托,力圖保持兩國的和平。
從此宋遼兩國人民保持了一段時間和平的狀態,兩國的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極矣。
”明萬歷文人天都外臣在《水滸傳敘》中說:“小說之興,始于宋仁宗。
于時天下小康,邊釁未動,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
是后盛行,遍于朝野。
蓋雖不經,亦太平樂事”。
可以說,北宋經濟文化的發達正是由宋仁宗所奠定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財經月刊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