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女生坐高鐵,用實際行動提醒社會大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原標題:視障女生坐高鐵,用實際行動提醒社會大眾
近日,一名叫諾子的視障女孩從廣州出發,轉乘高鐵來到深圳北站,并登上深圳地鐵5號線前往南山西麗。一路上,工作人員讓她搭著手臂,引導她前往檢票口,進站、等車、上手扶梯。到深圳要轉乘地鐵,無障礙安檢、乘車等各個環節,地鐵上的乘客紛紛施以援手。最終經過工作人員18次接力,順利到達目的地,結束了長達140公里的無障礙旅行。諾子用胸前的運動相機拍下全過程,利用讀屏軟件剪輯并發布到網上,引來不少關注和點贊。
但也有人無法理解,既然看不見,為什么還要出遠門?諾子的回答是:“開心就好”。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和視頻,鼓舞更多跟她一樣的人,放下負擔,勇敢生活,助力越來越多殘障伙伴獨立生活、走出家門。
中國現有殘障人士約8500萬,截至2021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已有2.67億,再加上因為各種原因而行動不便的人(如受傷等),出行有機會用到無障礙設施的總人口,估計接近一兩億。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日常生活中在公共場合的“能見度”卻不成比例地低。究其原因,不是他們不愛出門,而是殘障人出一趟門太不方便。不僅如此,那些腿腳不便的老人、帶小孩的母親和家庭,出門同樣不便。考慮到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在一生中的某一特定階段成為“行動不便者”,無障礙環境建設實在是造福社會大眾之事。
從“不給社會添麻煩”,到“給行動者創造便利”,觀念轉變才能帶來社會的關注、政策法律的改變,以及無障礙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今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自9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重點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明確規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適老化改造相結合。相對于原有法律法規,這部專門法律無論在位階上還是監管力度上都較以往有了極大提升。除了公共設施的無障礙改造,小到規定藥品說明書字號不宜太小,大到老舊小區加裝電梯、信息無障礙等,今后都有了法律指引,而且成為有一定約束力的社會慣例。
當然,行動不便者出門在外,除了硬件設施,他人的協助也十分重要,這一點在諾子此次旅途中顯得尤為突出。畢竟,硬件不可能照顧視障人士的所有需求。交通指示燈發出的聲響可以幫助視障人士判斷什么時候過馬路,但看到舉起盲杖的視障人士,你上前攙扶一下,能讓他們走得更心安。坐輪椅的人就算能夠順利下到地鐵站臺,上列車的時候,還是需要工作人員幫忙在站臺與列車縫隙之間搭一塊小板子。從這個角度講,諾子的視頻不僅對其他視障者有鼓舞作用,也是對公眾進行平等教育的最好教材——通過諾子的視角,我們體會到假如自己是一個視障或腿腳不便的人,出門在外可能遭遇什么樣的情況,從而換位思考,從有需要的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改善現狀,進而幫助他人。
謝謝諾子,感謝你用攝像機和短視頻,給所有人上了重要的平等一課。(果凍)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財經月刊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