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大數據風控助力普惠金融
8月26日,2023國際金融報首屆金融科技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發表主旨演講時稱,普惠金融比較難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用風險評估難度大。而數據是“新經濟的石油”,以數據支持的信用風險評估,為改善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徑。
央行數字貨幣全球開花可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數字金融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黃益平回顧道,2013年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經過十年發展,我國數字金融已經經過了比較大的發展,但也會看到業務發展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其中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移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的效果也還不錯,利用數字技術來支持信貸決策,一方面用平臺獲客,另一方面用數據支持信用風險評估。
黃益平認為,未來數字金融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所有數字金融業務大多數基于消費互聯網,將來供應鏈將發揮更大作用。二是過去很多最活躍的數字金融創新機構主要以科技公司為主,但已有一些轉向,現在傳統金融機構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三是可以看到新的業務形態發展,未來10年央行數字貨幣有望全球開花,希望中國能繼續走在前面。
數據支持信用風險評估
“數據被稱為‘新經濟的石油’。”黃益平近年來在思考,如何利用數據來支持系統風險決策。針對備受關注的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問題,他坦言,普惠金融較難做,直接原因在于傳統金融機構要觸達普惠金融的客戶難度較大,更重要的是為其做信用風險評估難度更大。
黃益平進一步分析,傳統金融機構在過去做系統風險評估主要有三種辦法,一是靠財務數據,二是抵押資產,三是所謂關系型貸款。這些是非常有效的風控手段,但落實到普惠金融對象,即中小微企業、低收入家庭、農村經濟主體,這三種辦法存在可行性低、成本高的問題。
“以數據支持的信用風險評估,為改善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徑。”黃益平表示,數據在數字金融當中,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幫助識別信用風險,做信用風險評估。
“最突出的是,可以為很多過去不符合傳統銀行貸款標準的客戶提供信貸服務。也就是說,用大數據風控方法可以為企業提供信用評估,來提供信貸。”黃益平繼續表示,這其實是在原來信用基礎上創新發明了一種數字信用,這些客戶本來是有信用的,只是傳統方法不能很好地把信用發現或者識別出來,所以造成信貸難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問題亟待解決
備受探討的是,如何計算數據要素資源,怎么樣加入到資產負債表?黃益平表示,如果數據要素成為了資產負債表中的一個資產,成為新金融的一部分,這在未來將非常有前景。數據的主要作用是來幫助識別、折射機構或者個人已有的信用水平。
對于如何有效利用數據要素,黃益平指出,根本在于能否把交易市場體系做起來。數據要素的交易需要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數據交易雙方能否了解供需雙方的信息,如果沒有信任,將來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在怎樣的政策框架下,保證權限來支持交易,這對公司技術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因為我國對數據有很多限定條件,特別是關于隱私、商業機密、國家安全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財經月刊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