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茶采自鳳凰山,香氣高揚、山韻彰顯;沖茶之水源自韓江水,水質優良、甘冽尤甚。潮州菜聲名在外,燕翅鮑參皆可入饌,但日常飲食白粥粿條才是主角;菜場里大紅塑料盆中的薄殼米、巴浪魚,攤檔上懸吊的鹵鵝,皆是不貴重但難以忘懷的所在。潮州還有一群自然愛好者,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因鐘愛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而聚集到一起;在衣食住行外,另辟意趣小天地,成為小城市中難能可貴的存在。 起居動定,尋常不過,凡此種種,卻構成斑斕生活圖景。日前,潮州上榜中國“十大秀美之城”。何為秀美?山明水秀,風和日美;各有所居,得其所宜,當為題中應有之義。 【資料圖】
●南方日報記者李嬌 煙火氣是潮州迷人之處 “那時我還在上小學,上下學都要走中山路。因為喜歡看小說,小小年紀,背著書包,邊走路邊看書,就這樣上學去。”中山路為古城北側近西湖的一條東西向馬路,因道路兩邊有諸多木雕、潮繡等傳統手工藝門店,是以這條馬路也被市民稱為“潮州工藝街”。如同潮籍畫家林豐俗喜好用畫筆記錄“上學去”的景象一般,當回望這座生活了近70年的城市時,沿著中山路“上學去”也成為潮州市關工委副秘書長陳建中腦海中最先翻檢出的記憶。 一條條馬路連接起生活的半徑。對于潮州市委黨校校委委員莊俊輝來說,從小生活的西馬路是橫亙在其記憶深處的一條路。過去,西馬路是橋東通往城西的一條必經之路;過了廣濟橋東門街,轉入太平街后,定要經過西馬路才能到達古城西部;因客商流連,西馬路成為潮州古城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改革開放后,隨著古城又一東西走向馬路開元路的擴展,以及古城以新橋西路的改造,城市空間和格局不斷擴大,西馬路不再是人們交通往來的主要通道。莊俊輝回憶,“有段時間,整條路業態趨于萎縮,逐漸冷清下來,路面也因缺乏管養而破損不堪。” 西馬路可以說是潮州古城的縮影,它經歷繁榮到沒落,而后又重新煥發時代光彩。過去10年,潮州更加重視文旅產業發展,推動古城微更新。潮州市政部門對西馬路的路面全部進行黑底化改造,并重新整修沿街商鋪外立面,恢復南洋騎樓風格;西馬路頭和打銀街口成為潮州小吃的聚集地。 潮州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穿城而過的筆架山、葫蘆山、韓江是天然的旅游資源。近年來,潮州迎來了旅游的爆發期。“全國各地的游客從四面八方涌入潮州,到西馬路品嘗物美價廉的潮州小吃,西馬路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莊俊輝談及,節假日期間,西馬路人潮洶涌,從上午9時一直熱鬧到晚上10時,游客專程而來西馬路品嘗糯米豬腸、筍粿、甘草水果等潮州特色小吃美食。 城市幾經變遷,老潮人是否仍舊認為潮州是宜居的?莊俊輝說:“古城里的街坊鄰里到現在還會經常串門,有好吃的東西會互相送來送去;大多人的生活狀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雖然旅游業蓬勃發展,但古城里還生活著許多本地居民;莊俊輝的父母就在西馬路經營30多年的茶葉店。在他看來,潮州古城里人與人的聯系和高層小區是不一樣的。 “父母一輩子老老實實,從不會哄騙顧客,講究一分錢一分貨。我還是非常喜歡潮州,喜歡西馬路;作為一個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的潮州人,我感到舒適和幸福。”改革開放后,潮州同全國很多城市一樣,經歷了城市擴建、道路拓寬、高樓林立的階段。過去沒有修建高鐵及高速路時,從潮州到廣州需要將近12小時。如今,道路交通改善,出行更為方便,搭上高鐵3個小時便可由潮州到廣州。莊俊輝認為,一方面,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為便捷;另一方面,留存下來的生活氣息始終令人留戀。 “吃飯還是潮州比較好,食材新鮮、飲食清淡。潮州人一般不買凍肉,菜市場里河鮮多、海鮮多。新鮮的小墨魚買來后腌制,洗干凈剪成兩半切成絲,生姜剁碎了,淋上白醋、白糖……”陳建中介紹,老潮州人的一天多以一碗白粥開啟,搭配菜脯、烏欖等雜咸;中午、晚上三菜一湯,桌上一般有魚有肉,又有麻葉、地瓜葉等深具潮州特色的時蔬。此外,早上一泡茶、飯后一泡茶,已成潮人飲食慣例。凡此種種構成的安定生活,可謂城市宜居的表征。 “潮州讓人感覺很親切” “來之前大概知道潮州文化氛圍足、環境好。工作以后接觸的多是實驗室的人員,雖然本地人有時候講潮汕話,但是無論是潮州本地人還是工作的同事,大家都很友好熱情,讓我很快就融入這邊的工作生活。”匡曉旭是一名材料化學工程專業的博士生。2022年10月,在日本研究所工作3年的她在網上看到了韓江實驗室的招聘信息。今年2月,通過參與潮州首輪大規模事業單位招聘,匡曉旭順利入職。 “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都是在半導體材料方面的國家高層次人才,加入與自己專業契合的科研團隊,感覺所學專業有了用武之地。”匡曉旭坦言,生活壓力不大,科研條件優良,是其會向學弟學妹推薦潮州、推薦韓江實驗室的主要原因。 “來之前聽說潮汕地區排外,真正接觸下來,其實發現這里的人很斯文,人情味濃。我的老家是梅州,潮梅兩地生活節奏、氣候環境類似,來到潮州以后感覺很親切。”2021年,駐磷溪鎮工作隊隊員李豪杰從中山翠亨新區來到潮州。令其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潮州文化氣息濃厚、名勝古跡繁多,美食亦蘊含深厚的文化積淀。 以鹵鵝為例,時年八節敬神祭祖總少不了鹵鵝的身影,一只鹵鵝成為人與天地溝通的使者。除了食鹵鵝外,正月十六,溪口鄉村民還會挑選甘蔗,在蔗尾上掛起燈籠;作為一種文化儀式,“穿蔗巷”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環境好、壓力小、節奏慢,房價跟中山比低很多,居住空間比較大。”從現實的角度考量,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經濟發展潛力也是一座城市吸引外地人的關鍵所在。李豪杰提及,文化亦能創造產值,而潮州具備“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實力。 除了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外,小城潮州還有更多豐富的面向。自然饋贈潮州以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萬物生靈蓬蓬勃勃。近年來,潮州自然愛好者群體逐漸壯大。他們或開展公益科普,或用鏡頭記錄潮州動植物的倩影,或進行野外觀察記錄活動。 “自然愛好者們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創立起了公共文化空間,這對于小城潮州來說尤為可貴。”在日前舉辦的《野性潮州》自然紀錄片公眾放映會上,自然愛好者王梧敏談及,除了逛商場、跳廣場舞外,人們在茶余飯后還能走進這些自然愛好者搭建起的公共領域,認識小城潮州的一草一木,生活真正從“居者有其屋”過渡至“居者有其樂”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