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王迎霞?通訊員?馬媛媛?實習生?李雨函 走進種植南太湖特早葡萄的溫棚,葡萄藤織起一張密實的網,抬頭看不清天色。這竟是一方小小土壤的杰作。 繁茂葡萄扎根的地方,僅長2米、寬1米、高60厘米。在這里,根域限制技術發揮著極大作用。 (資料圖)
干旱少雨的氣候、鹽堿超標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令作物少產、農民頭疼的“老大難”問題。但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這個問題正一點點被解決。 近年來,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以發展節水農業為目標,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集結多領域的專家,積極示范應用旱作節水技術40余項,并向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干旱帶推廣,讓每一滴水都能潤澤腳下的田地。 既節省水肥又增產增收 “這項技術叫根域限制,也叫限根栽培,經過專家6年的指導與試驗,現在基本成熟了。”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負責葡萄苗木栽培的“土專家”李林貴介紹。 黑色塑料薄膜將葡萄樹根限制在固定土地上,極大地節省了土地資源。澆水施肥被限制于此,水和肥的用量也被大大節約,種植成本自然下降。 “這里土不好,我們就從外面找肥力強的好土運進溫棚,一樣能種出好葡萄。”李林貴說。 葡萄藤沿著葡萄架攀爬,架下的土地便空了出來。專家也不讓它閑著,專門種上了羊肚菌,這一種植方式被稱為“設施菌菜立體復合栽培”。一個溫棚每年的葡萄產量可達1500公斤,羊肚菌產量可達400—800公斤,增產增收效果不言而喻。 “剛開始我們擔心葡萄樹長不大,不能延伸到棚的另一頭,但種到第三年,它就長得很好了。水和肥能節約將近一半,而且結出來的果實品質更好。”正在給葡萄剪枝的李林貴喜不自勝。 走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很難不被碩果滿枝的蘋果種植示范基地吸引。 樹上結出蘋果離不開水分的滋養,但澆水也要講究方法。“土壤的下滲度是有限的,如果粗放地把水漫灌到田里,超過了土壤承受能力,水最終就會匯集在地面蒸發,造成水資源浪費。”園區技術指導楊小琴指出。 她讓果農在果樹底部鋪上滴灌水管,水順著小孔滴出來,均勻滲進土壤,這樣就能精準地給果樹補水。這種細水長流式的澆灌方式不僅不會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不會產生地面徑流,土壤內部的水、肥、氣、熱可保持適宜于作物生長的良好狀況。 “以前一畝地用水280立方米,使用滴灌技術后,用水量能省一半。”楊小琴說,干旱地區因此“受益匪淺”,現在蘋果畝產可達6000公斤,翻了一倍,品質更是上了一個臺階。 據統計,該園區80多個品種因旱作節水技術獲益,包括糧食、飼草、瓜菜等作物,如玉米、南瓜、苜蓿、甘薯、西瓜、紅蔥、土豆等。 科技園區有“科技基因” 利用高效節水技術為農業“補水”,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的秘笈只有兩個字——科技。 2011年,在寧夏科學技術廳牽頭規劃建設下,這家集技術開發、集成示范、科技合作及技術培訓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正式落成,占地共815畝。 科技園區自然有“科技基因”。比如應用廣泛的滴灌技術,除了能讓農田澆灌“多快好省”,還能讓農民省心省力。應用以往的大水漫灌方式時,必須有人不停查看地里的情況,而現在水量和流速都被設定好,只需要打開滴灌裝置,農民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園區建設“加速跑”,科技項目是抓手。 “通過實施寧夏特色瓜菜水肥項目,我們讓西瓜成功增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梁志超說。2019年,該校朱德蘭教授團隊來到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經過4年的努力,已經在貝貝南瓜和西瓜種植技術方面取得佳績。 武漢大學與寧夏大學聯合攻關的“寧夏旱區智慧節水技術”項目入駐園區3年來,經過科研團隊不斷研發,已初步完成各項攻關任務,即將在全區開始推廣。 “這個系統可以讓農戶用很低的成本完成逐塊農田作物的旱程檢測。”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智慧水利系主任史良勝說,“我們還開發了一整套智能解譯技術,讓農戶在云端就能完成所有數據的解譯和分析。” 借力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這樣的項目似雨后春筍般紛紛涌出。 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緊緊圍繞中部干旱帶節水和南部山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科技需求,加強產學研用結合,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吸引200多名區內外專家入駐園區開展科研活動。 “我們共實施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技項目40多項,篩選出適宜中部干旱地區種植的各種作物,應用多項區內外先進旱作節水技術,使水肥節約30%以上,作物產量增加20%以上。”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周小平稱。 更多成果將“出園入戶” 科技成果只有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如今,不僅是李林貴負責的葡萄樹長勢喜人,在同心縣下馬關鎮的南安村、河西鎮的旱天嶺村、王團鎮的圓棗村,甚至吳忠市紅寺堡區、中衛市中寧縣,葡萄根域限制高效栽培技術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該項技術幫助這些地方解決了由于土壤鹽堿問題突出、地下水位過高導致的土地撂荒、收益不高等問題,將鹽堿地變成了優質高產的鮮食葡萄種植園。”楊小琴說。 推動科技成果“出園入戶”,支撐服務中部干旱帶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是農業科技工作者不變的初心。 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黨支部以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強化科技服務、需求凝練、成果對接和觀摩培訓“四位一體”,以多種形式促進園區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和轉化應用。 目前,園區“農林復合高值高效種植技術”“設施菌菜立體復合栽培”“玉米大豆帶狀復合高效種植”等一批科技成果已走出園區,在農業生產一線開枝散葉。 為切實推廣先進適宜農業旱作節水科技成果,7月25日,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聯合同心縣科技局、王團鎮人民政府在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舉辦了第三屆旱塬瓜菜節暨縣域科技成果推介對接活動。 活動集中展示了園區培育的西瓜、茄子、青椒、玉女果等農產品以及“設施蔬菜與羊肚菌輪作栽培”等7項科技成果。6名專家圍繞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對新型經營主體、科技致富帶頭人、村民開展了專題培訓。 旱塬瓜菜節舉辦了三屆,向同心縣及周邊縣區、鄉鎮推廣旱作節水科技成果近20項,示范推廣面積近1萬畝,生動踐行了寧夏旱作節水高效農業科技園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農民家”的建設初衷。 “都說要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周小平表示,充分發揮園區科技專家和成果集聚優勢,針對引進科技成果的單位和企業提供全鏈條、常態化服務,將是園區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