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實習生林瓏
第二季邀請余華(右一)、蘇童(右二)、程永新、葉子(左一)擔任“書屋主理人”
本季延續上一季“島嶼+書屋”的形式
(資料圖片)
余華以舒適穿搭亮相節目
6月中旬,外景紀實類讀書節目《我在島嶼讀書》第二季登陸江蘇衛視,每周四更新。本季延續了上一季“島嶼+書屋”的沉浸式閱讀場景,將書屋從萬寧分界洲島搬到了珠海東澳島,邀請作家余華、蘇童、程永新以及大學老師葉子共同擔任“書屋主理人”。莫言等十余位文學名家到訪,文壇新朋老友聚在海島上讀書、暢聊,帶領觀眾感受閱讀的魅力。余華在節目中坦言:“節目還有第二季,說明還有很多人需要被治愈。”
近日,《我在島嶼讀書》的制片人顏小可接受了羊城晚報等媒體的采訪,分享節目制作背后的故事。
A創新:熟悉又陌生的人做真實又有趣的事
《我在島嶼讀書》第一季中,余華、蘇童、西川、房琪擔任“書屋主理人”,來到海南萬寧的分界洲島,與程永新、葉兆言、馬原、祝勇、歐陽江河、黃蓓佳、肖全等文化名家暢聊文學、感受美好。節目播出后,“詩和遠方”的文化氛圍讓不少觀眾心馳神往。
這一季會有誰?顏小可介紹,本季嘉賓不僅數量更多,而且年齡、類型跨度更大——80后、90后的青年作家增多,類型不僅有傳統文學出版作家,也有網絡作家、新銳作家。顏小可說:“通過第一季節目,作家們對節目組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礎,余華、蘇童愿意繼續參加,西川則因私人安排無法對上錄制時間。年輕作家們則常說自己是抱著學習、交流的心態來‘追星’的。”
第二季中,不僅有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作家葉兆言的女兒葉子作為“書屋主理人”加盟,更有阿來、王堯、陳繼明、須一瓜、祝勇、馬伯庸、孫頻、紫金陳、鄭執、葉昕昀、武茳虹、焦典等文壇中堅力量。顏小可表示,文壇名家與新生代、中生代作家間的碰撞,將成為一大看點,“這些老作家一直關注文壇的最新動向、年輕作家的事業發展,了解他們的作品,熟悉他們的名字。”顏小可說。
在主題設置方面,第一季探討的是“為何要讀書”“怎樣去讀書”“該讀哪些書”等不同維度的話題,第二季在立意上則保持形散神不散,探討同一個維度下的多個話題。顏小可及制作團隊將節目主題設置為“普通人在現實中的某種情感,跟閱讀發生的關聯”,比如,“閱讀幫你發現美好”“閱讀帶你品味人間煙火”“閱讀讓你跟上時代”……
顏小可將第二季的創新點總結為“熟悉又陌生的人,做真實又有趣的事”,節目氣質則是“真實、輕松、有趣、收獲”。他直言,在節目策劃時不會和傳統綜藝一樣設定劇本、爆點,余華、蘇童、莫言在參加節目前都要求,不能規定他們具體說的話,所以節目中的高能爆梗都是文人魅力的自然涌現,“他們會說出任何一個編導都寫不出來的最美妙的臺詞”。
對于此次書屋落戶珠海東澳島,以及后續文旅開發,顏小可介紹:“由于節目成本限制,我們并不會建造一座全新的書屋,而會在島上選擇一些適合改造的建筑,進行內部改造和整體打造。節目做完后,書屋會保留下來。第一季分界洲島的書屋,現在就是旅行打卡點,這次的東澳島書屋,當地也會繼續維護它。”
B相處:不同年齡層的作家以最舒適的方式相遇
莫言、余華、蘇童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先鋒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影響了一代人的文學審美。
顏小可透露,出于行程、檔期等方面的原因,莫言加盟一事起初遲遲未敲定,直到節目開機錄制,才確定參加。值得一提的是,余華、莫言為此通過信。余華寫道:“莫言兄,我在旅行中給你寫信,邀請你參與《我在島嶼讀書》。”莫言回信:“余華兄,來信收到,《我在島嶼讀書》創意很好,我愿意參加,期待與你們在島上相見。”
1988年,莫言和余華進入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的創作研究生班學習,兩人成了同學兼室友。在“山海經”書屋,兩人再次相見,追憶當年。顏小可透露,莫言到的那天,余華正巧拿著一本《等待戈多》,兩人在一棵茂密的大樹下相遇,這與《等待戈多》第一幕十分相似。余華便對莫言說:“我們就像‘等待戈多’一樣等待你。”
《我在島嶼讀書》官宣莫言加盟之后,他和余華之間斗嘴互懟的片段,再度被網友翻出,大家紛紛期待在節目中也能看到兩位文壇大家的“碰撞”。對此,顏小可回應稱,不會為了節目效果,刻意拼接他們的語言,會更專注于呈現他們關于閱讀、文學、寫作、生活方面的見解,“他們在節目中的相處模式就是他們在生活中的相處模式,只要他們在一起,就自然而然會有很有意思的東西出來”。據悉,為了保證作家都處于最舒適的狀態,此次所有作家的服裝都由他們自己準備。顏小可說:“延續夏日度假穿搭的余華,在節目里也多次提到了讓他出圈的花短褲。”
在“山海經”書屋中,不同年齡層的作家碰撞出了不同火花,前輩對晚輩的引領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葉昕韻、武茳虹曾是余華、蘇童的學生。重逢時,她們講述了對兩位老師的第一印象:“余華老師的魅力就是,他會很快跟人親近起來。”“蘇童老師特別平易近人。”余華老師也稱贊學生:“茳虹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葉昕韻成熟到根本不像剛剛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人。”
C行業:文化類節目出圈須細分類型及專業化運作
近年來,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并火爆熒屏。顏小可認為,隨著這幾年文化類節目數量增多、質量提升,觀眾已經不滿足于片面化的交流:“文化類節目多了以后,觀眾對于節目質感、內容質量,以及文化主題的到位程度、精準程度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我們在做第一季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真正適合做讀書節目的人,帶領觀眾尋找讀書的方法和意義,所以才形成了《我在島嶼讀書》這個IP、作品。”
《我在島嶼讀書》的出圈,反映了當下文化類節目發展的兩大“破圈”趨勢。首先是節目細分。顏小可認為:“不管多么細分的類型,只要你做得好,擊中那些真正喜歡這個事物的人,那你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受眾人群。”其次是專業化要求。顏小可表示:“節目制作的時候不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而要把你要表達的門類做到足夠專業,先獲得業內認可,然后才能在業內口碑形成的傳播能量下,再次裂變、出圈。”
此外,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例如,《我在島嶼讀書》已成為不少高校中文系學生的“必看節目”。顏小可說:“我們從上一季到現在,接觸了一些大學生,尤其是中文相關專業的學生,很多人都看過節目。例如,我有次在北京參加活動,碰到幾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他們都說節目在學生圈層傳播非常廣,已成為年輕人了解作家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