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新聞發布會(第16場)“文化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專場舉行。發布會上,成都市文廣旅局負責人郭德剛介紹了關于成都市建設世界旅游名城的推進情況和成都建設國際音樂之都取得的突出成效。
每年推出100個“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
郭德剛表示,建設世界旅游名城是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的重大支撐,這既是成都堅定文化自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擔當,也是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國際化進程的路徑選擇。
(資料圖片)
近年來,成都的國際化水平快速提升,是我國第三個擁有兩個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一系列重大的國際文化、體育活動在蓉舉辦,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進一步奠定了成都建設世界旅游名城的堅實基礎。
據介紹,成都旅游業總體實力保持全國第一梯隊,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被世界旅游聯盟評為“中國最受全球旅客歡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作為旅游核心吸引物和各類文化產品的重要載體,大型城市文化設施數質量實現躍升,相繼建成了一批國際一流的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高品質文旅產品供給更加豐富。
今年7月,2023成都雙年展開展,薈萃了22個國家及地區的235位藝術家的476件全類別的當代藝術作品,同時,還在全市各種藝術空間舉辦了24個平行展,以及成都博物館舉辦的“漢字中國”等各種文博和美術展覽,還有正在公演的舞劇《大熊貓》以及各種演藝活動,豐富和提升了游客的旅行體驗。在持續提升各種品牌旅游景區景點品質的同時,成都每年推出100個“最成都·生活美學新場景”,涌現出夜游錦江、東安湖世界大運公園等公園城市場景旅游化轉化的網紅打卡地,進一步激發了旅游消費新需求。
▲“時間引力——2023成都雙年展” 攝影記者 陶軻
同時,從“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到“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成都的城市旅游品牌更加清晰,傳播更加廣泛,初步形成了大熊貓、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休閑文化、美食文化、時尚文化等7個特色文旅IP體系,國家級旅游品牌數量26個,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成都是繼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國音樂演藝“第三城”
郭德剛表示,音樂在成都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基礎扎實,從綿延千年,傳承至今青城山古代洞經音樂,到發掘出土的1100年前的二十四伎樂浮雕石刻,都生動展示了前蜀“錦城絲管,吹簫笙簧”的宮廷樂舞,生動詮釋了成都“古代東方音樂之都”的美譽。成都奮力推進城市國際化進程,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把音樂作為對話世界、溝通情感、展示魅力的橋梁紐帶,作為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須供給,作為推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圍繞“大師、大作、大廳、大街、大團、大賽”,推進國際音樂之都建設,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
▲樂動蓉城——“奏響大運”成都交響樂團22-23樂季音樂會在成都城市音樂廳舉行 攝影記者 謝輝
目前,全市匯集音樂企業3500余家、音樂演藝品牌21個、音樂藝術院校及設有音樂藝術專業的高校19所、音樂唱作人才6.45萬人、音樂演出院團42支,形成了音樂產業集聚區4個、音樂特色小鎮5個,擁有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公園等專業音樂演藝場館76個、錄音棚124個,每百萬人擁有演藝場館數量達5.28個,各類市場化的音樂節會年均舉辦超2000場次、演出票房近4.5億元,是繼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國音樂演藝“第三城”,帶動餐飲、旅游等相關產業經濟效益約33.5億元,2022年,音樂產業產值達503億元。
在成都,交響音樂、明星歌會、動漫游戲音樂、影視音樂、二次元音樂、爵士搖滾、民謠說唱等各類音樂藝術在成都交織融合,和諧發展,今年秋天各種演唱會、音樂會將在成都扎堆舉辦,到成都聽音樂、看演出,已經成為了許多青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新動力。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胡謙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