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散”小區華麗轉身成了“幸福小區”,我省首個“家風小廣場”在新華大院小區揭牌投入使用以來,重慶街道新華社區以“微陣地”豐富“微活動”,以“微服務”帶動“微治理”,將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到家庭,以“小家庭”激發“大能量”,以千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
廊架內融入家風相關傳統文化內容。受訪者供圖
寓教于樂
(資料圖片)
孩子在家風故事中識字
“修之于身,其得乃真;修之于家,其得乃余。”15日,在新華大院小區院內,居民付春華正陪著小孫子在小廣場玩耍,他一手牽著孩子一手指著長廊上楹聯嘴里大聲地讀著。“我們小區隨處都能看到這種家風元素,每天晚飯后都會帶孩子到這邊來玩,給他講展板上的家風故事,孩子也很喜歡聽。”當談到小區里的變化時,付春華言語中滿是自豪,“我們原來是‘老舊散’小區,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周圍人羨慕的‘幸福小區’,在小區欣賞景觀的同時還能教孩子傳統文化,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耳濡目染,從小學起,從小做起。這些家風教育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小區的樣貌和居民的生活。”
付春華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走進了“家風小廣場”,小區內大氣簡約的青磚灰檐“和合文化墻”、精巧別致的“詩書禮樂”景觀小品……光是獨具特色的設計外觀就吸引人的目光。小區內還懸掛著“家風家訓”“依法帶娃、做智慧家長”等《家庭教育促進法》宣傳標語;和睦長廊的廊架內融入了與家風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以“家”為主題的景觀隨處可見,到處充斥著濃郁的家風文化。
“鄰里間在長廊下聊天、健身、下棋,邊娛樂休閑邊無形地學習傳統文化,讓居民都大感獲益匪淺。本院不少家長都會帶著小孩子來這邊認字,邊聽正能量的優秀傳統小故事,字也認了故事也聽了,道理也弄懂了,寓教于樂一舉數得,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都挺高的。”付春華說。
有聲有色
文化活動使居民歡樂和諧
賈桂鳳是小區的老住戶之一,退休后她就在社區內幫著管理小區內車輛出入,小區的居民提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上句,“賈姐是個熱心腸”。但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找到她,她都會伸手幫助,小到幫租房子的小女孩換個燈泡,或者哪里需要幫著協調、維修,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也是小區里名副其實的“大忙人”。
“平時我們就在樓下的‘家風小廣場’集合,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會相互商量,鄰里關系非常好,如果誰家有事我們就在小亭子開會解決,2022年小區成立了‘和事佬’志愿服務隊,幫助小區居民調解家庭矛盾,實施‘柔性化解’服務,減少非理性離婚;對刑事解教等特殊人群,實行“生活勸解”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使之回歸家庭和社會生活。”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涌現了越來越多有愛心的鄰居,活動時為大伙送水,幫助他人維修等,做些力所能及正能量的事,大家干得熱火朝天。
“社區經常會組織文藝活動,每次只要群里發通知,大家都挺積極的,像我基本上都是要提前點時間到現場,要不然搶不到前面的好位置。”已經在小區居住20多年的高翠茹說,她是見證了小區轉變的一名老住戶。她告訴記者,建成“家風小廣場”后,小區的軟硬件環境越來越好了,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也多了起來,像家庭教育講座、文藝匯演、親子閱讀等家庭文化活動,既豐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豐盛的文化大餐,又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
“我們小區原來是‘老舊散’。隨著社區帶我們一點點改造小區,小區的人和環境都有了提升。除了小區的整體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外,也開始經常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升國旗儀式、鄰里座談會、箏鳴課堂、巧手插花、健康義診等活動。我記得有一次,小區居民自發組織了文藝演出,其中有首《歌唱祖國》的大合唱,50多人自發練習參與演出。這樣的文化活動我們居民都是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安居才能樂業,居住環境的改變讓我們居民的生活歡樂和諧。”高翠茹說道。
對于新華大院小區居民來說,好消息是,該小區在今年獲評長春市“幸福小區”榮譽稱號,對于高翠茹來說,則是“雙喜臨門”,她的家庭成功入選長春市“最美家庭”的評選。
傳統文化
助推“幸福小區”建設
據重慶街道新華社區黨委書記李坤介紹,2022年8月,在新華大院小區打造了“家風小廣場”,以“和合”文化為底蘊,設置了一“主”三“園”,以禮法長廊為主軸,打造和悅景觀園、和心健身園、和美舞臺園。
新華大院“家風小廣場”建成后,推進“詩書禮樂”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小區、進家庭,以傳統文化涵養好家風,以好家風促進好社風、好民風,助推“幸福小區”建設。社區組織開展喜聞樂見的家風家教活動,引導居民將優良家風融入日常,通過輻射帶動,促進正確的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小區。”李坤說。
來源:長春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