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28日,溫州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扶持項目——由溫州市委宣傳部、溫州市文廣旅局、鹿城區人民政府出品,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創作的新編歷史甌劇《朔門潮》在溫州大劇院成功試演,重現“千年商港”的繁華變遷,唱響戲曲故里“甌曲金聲”。
(資料圖片)
《朔門潮》以南宋初期的溫州朔門港為故事背景,劇情圍繞著朔門讀書郎周啟運的命運展開,講述了主人公面對家人遭遇海難、親家退婚、債主逼債、先生為國捐軀等不公的命運,被迫承擔起養家糊口責任,從頑強不屈、奮起抗爭,到漸漸覺悟,帶領商船遠航重洋,譜寫海上絲路篇章的故事。
戲迷觀眾過足了癮,好評如潮。本期《文化溫州》邀請了《朔門潮》部分主創團隊成員談背后的故事,還有文藝評論家、觀眾一起談談他們“趕海觀潮”后的感受。
淺述周啟運的人物脈絡梳理
方汝將 《朔門潮》主演周啟運扮演者、“梅花獎”獲得者
原創歷史甌劇《朔門潮》的創作過程可謂波折連連,異常艱辛,特別是對于主人公周啟運的人物設定,從一度創作的顛覆式調整到二度創作的立體式雕琢,經過了層層剝離又層層搭建的一系列“否定之否定”,最后呈現了一位“外在多面、內在統一”的甌江畔耕讀郎形象。
全劇七場戲,周啟運場場不落,且幾乎場場有爆點,這對于演員體力上的考驗非常巨大。光有體力還遠遠不夠,這個人物的塑造難度也是巨大的。最難的塑造點或者最獨特的塑造點在于他又虛又實,演員要善于捕捉歷史痕跡和劇情描述中的各種“實”來填充“虛”。同時,他又文又武,文中有武、武中有文,跟一般的書生或者武生都不同,也不是常規的文戲武演、武戲文演,他是骨子里流淌著“文脈”的“將士”。立準了這樣的塑造和演繹基調,才得以在每一場的戲劇行動線中讓人物清晰和豐滿起來。
這個耕讀郎從命運惡濤中戰勝自我的力量,是來源于自身飽學重義的深層內力,還是至親恩師愛人激勵的各種外力,兩者的比重既要可信,又要個性。而他的個性,也恰恰是千年之前朔門古港一帶以航海為生的群體縮影的共性,重義、重孝、重情,是至真書生,是至誠儒商,也是至堅航者。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練中,不斷摸索、調整、體悟、確立,再摸索、再調整、再體悟、再確立,才讓自己的表演更深入、更立體地呈現出這樣一個虛構又真實的周啟運。
將舞蹈有機融合進戲曲里
王鵬 《朔門潮》編舞、溫州市文化館舞蹈編導
整體來說,這次《朔門潮》的舞蹈成分體量比較大。我在創作初期的時候與導演溝通,就是希望將舞蹈有機融合進戲曲里。在這一次戲曲里,我們以舞蹈為元素,做了兩個方面的情緒渲染。一是有一種期待感,期待他們啟程出航,等待他們滿載而歸。第二個是在迎接滿載而歸,在絲綢之路上,他們把貨賣出來,然后到了西方的貨回歸的時候,正好與第一個方面相呼應。
在其他五場戲上,類似于傳統戲劇“一桌兩椅”的概念,我們把它突破為“四桌九凳”的概念,然后結合戲曲的虛擬性以及假定性空間。將戲里面的學堂的書桌合并之后,它就形成船的一個“異形”的外表,然后把凳子放在上面,就形成船沿的感覺,形成一個假定性的、正在運行的想象場景。
趕上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胡勝盼 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一個劇種,是有其特殊的劇種特性和藝術品格的。戲曲音樂唱腔設計的精準把握,是體現劇種標識的關鍵所在。戲曲四功五法,“唱”居首位。戲曲演員人物塑造需要極大地借助于唱腔,而唱腔設計者的智慧也需要通過演員的演唱得以展現。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出新編戲,如果能讓演員唱得舒服,讓觀眾聽得順耳,那這出戲至少已經成功了一半。《朔門潮》所占唱段比例是相當大的。蔡南正是本劇唱腔音樂設計。他深諳甌劇劇種音樂特色,也極為熟悉方汝將、蔡曉秋等演員的演唱特點。《朔門潮》的唱腔音樂無疑是頗具甌劇辨識度的。
一出新編戲出爐,實為不易。一出新編戲,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是轟轟烈烈幾場后,刀槍入庫悄無聲。如此現象,幾乎已成為當下多數新編戲發展走向的悲哀定數。我以為,《朔門潮》是有最大的可能擺脫這種“定數”的。因為,《朔門潮》趕上了天時、地利與人和。朔門古港遺址公園的成功建成勢必會迎來溫州文旅的“最美四月天”。千年商港、南戲故里,是一條紐帶。紐帶需要一個鏈接點。這個點,《朔門潮》自可自告奮勇。文旅搭臺,甌劇唱戲。看千年古港,走南戲故里,賞甌劇《朔門潮》,當為美事。如此,一出好戲,成為一個溫州故事,《朔門潮》就真的能挺立潮頭了。
演出背后的艱辛令人觸動
阮月 “小梅花獎”獲得者、甌劇小演員
在看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關注周啟運這個角色,他獨立自強,面對眾人譏笑質疑和李大全提出刁鉆的兩難選擇,他毅然決然繼承父業,在海上馳騁,發揮他的勇敢與智慧。
方老師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精湛感人的,他一直教我以聲音表達情感,在《朔門潮》這場戲中,他也是以婉轉洪亮的聲音表達了啟運細膩的情感;也讓我懂得了“文戲武唱”的技巧動作也是為情感服務,也展示了方老師深厚的功底;為了首演的完美呈現,在背后付出了許多艱辛與努力,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弦,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讓我悟到“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正意義所在。而我的“小梅花”獎也只是我的一個全新的起點,我會更加努力,未來也能為藝術做出更大的貢獻。
《朔門潮》每個人都很精彩
金喜甌四班的學員
第一次看到蔡曉秋、方汝將、胡濤三位老師同臺演出,太幸福了。我在現場,忍不住跟著臺上表演一起小聲哼唱。蔡老師演的素平小姐動作很柔美,打扮也很漂亮,還換了好幾套衣服。
《朔門潮》很有溫州的特色,還貼近了生活,出現了平時我很喜歡吃的九層糕。方老師的表演十分細膩,一氣呵成。在遇到海難的時候那個場景很生動,還有他回家后知道母親被大浪卷走后傷心欲絕的表演,都把我看哭了。胡老師演得很威武很霸氣,是一個很疼愛女兒的父親。出海時在船上一抬腳的那個造型,把人物性格演得很生動。
還有甌三班的其他哥哥姐姐雖然只演了群眾,但是他們各自的身段動作,各種神態都表達出來了,也十分精彩。看了《朔門潮》,又想起了我們練功房里寫著的那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以后一定要更認真地練功。
原標題:“趕海觀潮”后的“朔門情懷”
記者戴卓蕾/整理
張嘯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