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息、立正,報數!一、二、三、四……”6月底的道德坑村紅色教育體驗基地里,每天都有一支支“隊伍”集結出發,重走一次行軍路、唱一次紅歌、模擬一次戰斗……用沉浸式紅色體驗重溫革命歷史,接受紅色教育。《遇見懷柔》記者也來到位于懷柔區寶山鎮道德坑村的紅色體驗基地,帶您一起感受這片熱土上的紅色精神。
(相關資料圖)
作為解放戰爭年代冀熱察軍區后方醫院的所在地,道德坑村有著特殊的紅色底蘊。這里曾收治過傷員3.3萬名,犧牲在這里的革命烈士達3000余人,被親屬遷回原籍2400余名,至今仍有625名烈士長眠于此。1946年道德坑烈士陵園初步建立,2005年懷柔區寶山鎮黨委、政府將散落于道德坑村莊周邊的烈士墓統一遷移到中心陵區。2012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幫助下,村里啟動了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園修復項目。同時,著手對戰地醫院舊址進行挖掘和保護,建設標準化的紀念場館,完善“一園兩址一館”的基礎建設,即弘德烈士陵園、冀熱察軍區后方醫院遺址、農戶病房舊址、紅色烈士陵園展館。
2017年,村黨支部帶領黨員、群眾建成了具備團隊接待功能的紅色教育基地平臺,打造“十個一”的紅色體驗活動,即:聽一次講解、體驗一次行軍、學一次戰傷救護、抬一次擔架、破譯一次暗號、模擬一次戰斗、祭奠一次革命烈士、唱一次紅歌、觀賞一部紅色情景劇、吃一次軍餐,通過沉浸式紅色體驗活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
道德坑村在革命年代承接后方醫院任務時,曾經“家家是病房、戶戶住傷員、人人當看護”,每家每戶都有感人的故事。近幾年,村里開展紅色傳統文化的搶救性挖掘工作,整理、編印了《深山溝里的紅色醫院》《道德坑村志》等紅色教育資料,編創了大型原創河北梆子《烽火當年天河邊》、村民自演系列紅色情景劇。其中,反映戰爭年代軍民魚水情的情景劇《讓娘再送你一程》,于2022年7月1日進行了首演,通過網絡直播僅僅半個小時獲得9萬個點贊。
道德坑村挖掘利用紅色資源,不僅教育了黨員群眾,傳承了紅色基因,凝聚起強有力的群眾基礎和精神力量,也激發了村子的紅色動能,讓這個距懷柔城區100公里的小山村,走上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紅色發展之路。
盛夏時節的道德坑村,晴空萬里,草木蔥蘢,青山環繞。陣陣拂面微風,仿佛在輕輕地講述著崢嶸歲月里的紅色故事。“路程再遠也值得一來!太受教育了!”一位來自朝陽區的社區黨員結束體驗后激情滿懷地感嘆道...在道德坑村,我們會在歷史故事講解中熱淚盈眶,會在“行軍戰斗”中感受頑強的戰斗意志,也會在全流程沉浸式體驗后銘記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涵養愛國情懷。
遇見紅色體驗,遇見紅色文化,遇見紅色精神。
遇見懷柔,讓我們一起在紅色之旅中凝聚奮進力量。
來源:懷柔區融媒體中心:段崢、單昆宇、崔穎;寶山鎮政府
編輯:王靜
責編:李光軍